汗水滋養(yǎng),傘花綻放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楊 進 劉海洋
戰(zhàn)鷹返航著陸。主輪接地,前輪接地,傘艙門打開……
只聽機尾處“嘭”地一響,一具綠白相間的阻力傘彈出。在強勁氣流的震蕩下,傘繩飄擺著瞬間繃直。傘花盛放,迸發(fā)千鈞之力,拖拽著疾速滑行的戰(zhàn)機。
戰(zhàn)機速度放緩。跑道旁,空軍一級上士李意舉手示意飛行員拋傘。瞬間,飛舞的傘花,被氣浪吹得很遠。
頂著戰(zhàn)機尾噴口未散去的熱浪,李意和副手劉澤江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追上傘,麻溜一裹,猛扛上肩,拖出跑道,全然不顧高分貝噪聲和刺鼻的航空煤油味。
歸攏傘衣、打理傘繩,短短十幾秒,幾十斤重的阻力傘已被初步打理整齊。緊接著,又一架戰(zhàn)鷹拖著傘花滑向跑道盡頭,李意再一次沖了出去……
這是西部戰(zhàn)區(qū)空軍航空兵某旅的一個普通飛行日。記者算了一下,拋傘點和撿傘區(qū)相距近百米,李意折返了30多趟。直到夜幕降臨,最后一架戰(zhàn)機穩(wěn)穩(wěn)停下,他才顧上喝水、吃飯。
“跑得快,才能撿得快。未來戰(zhàn)爭分秒必爭,必須讓戰(zhàn)機盡快降落、起飛。”談起跑道上的速度與激情,李意一邊脫下汗?jié)n斑斑的作訓服,一邊笑著告訴記者,“如果遇到夏天大場次飛行,我們幾個人的衣服能擰出一盆水。”
“我們成天和傘打交道,大家習慣叫我們保傘員。其實,我們的專業(yè)稱呼是救生裝具員。”李意的臉頰不住滑過汗珠,卻看不出倦意。“飛行員把我們包的傘稱為‘第二生命’!”他自豪地說。
在航空兵部隊,傘勤算是個“小眾”專業(yè)。李意所在的救生裝具室,藏在機場的一個小角落。走進倉庫,只見救生傘、阻力傘等各式各樣的救生裝具,碼放得整整齊齊。
“別看救生裝具室人不多,但小到一根橡皮筋,大到一具傘包,都需要精心維護。”李意眼角一挑,言語間涌出一種充滿詩意的浪漫,“起飛時,我們是戰(zhàn)鷹掠過的最后一個身影;著陸時,我們舉起手,第一個歡迎飛行員凱旋。”
守望與飛奔在長長的跑道上,李意記不清自己究竟撿過多少次傘。站在閃爍著耀眼光芒的新型戰(zhàn)機前,這位曾在全空軍航空救生專業(yè)比武中奪冠的士兵,絲毫不顯山露水。
不過,李意甘之如飴:“每當戰(zhàn)機的阻力傘順利撐開那一刻,我的心也會突然激動和暢快!”
起飛跑道上,一名士兵的青春夢想,隨著傘花一次次綻放。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