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一個鐫刻在當代中國人心中永恒的名字。
雷鋒精神,一座屹立半個多世紀的精神豐碑。
初夏,記者一行走進撫順市雷鋒紀念館,重溫這名共產主義戰(zhàn)士短暫而又不凡的一生。
“1940年,雷鋒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一戶窮苦人家,不滿7歲就成了孤兒,靠吃‘百家飯’過活。”紀念館副館長趙杰告訴記者,1949年,望城解放,雷鋒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上了學、讀了書,還加入了共青團。
“新舊社會的巨大反差,讓雷鋒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樸素而又真摯的感情。”漫步“先鋒少年”“新式農民”“模范工人”等展廳,趙杰指著一張張獎狀、一本本證書介紹,懷著對黨的感恩之情,雷鋒熱情地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中。當學生,他是先鋒少先隊員;當農民,他是優(yōu)秀拖拉機手、治水模范;當工人,他是標兵、紅旗手、先進工作者。
1960年1月8日,雷鋒應征入伍來到撫順,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zhàn)士。不久后,他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記者在展出的雷鋒日記復印件上看到,他這樣描述自己入黨時的心情:“今天,我光榮地加入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實現了自己最崇高的理想。”
下連后,雷鋒成為一名汽車兵。館中陳列的那輛“嘎斯51”型卡車,就是他生前親密的“戰(zhàn)友”。
“這輛卡車磨損嚴重,是當年連隊的‘耗油大王’。”趙杰介紹,雷鋒下連后主動申請接手這輛舊車,通過精心保養(yǎng)和反復排查耗油原因,最終摸索出一套節(jié)油竅門,將這輛“耗油大王”變成全連“節(jié)油標兵車”。
“雷鋒總是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趙杰說,兩年多的軍旅生涯,雷鋒與戰(zhàn)友們多次執(zhí)行運輸任務,安全行駛里程超過兩萬公里。
對待工作認真,對待他人熱心。雨夜背送老人兒童回家,把省吃儉用節(jié)約下來的錢捐給災區(qū)群眾,為解救人民群眾而累倒在救災一線……展廳內,一件件實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向人們訴說著這位解放軍戰(zhàn)士樸素的人生觀:“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的火熱……”
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紀念館廣場中央佇立著一尊雷鋒塑像,系在塑像胸前的紅領巾隨風輕擺。前來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人們在這里駐足瞻仰、默默緬懷。不遠處,一座巍然挺立的紀念碑上,毛澤東同志題寫的“向雷鋒同志學習”幾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離開紀念館,記者前往雷鋒生前所在部隊。走進“雷鋒班”,官兵們至今保留著老班長雷鋒的床鋪和軍裝。每晚連隊點名,在喊到“雷鋒”的名字時,全連官兵都會齊聲答“到”。
雷鋒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據統(tǒng)計,遼寧省學雷鋒志愿者總數已達500余萬名。學習雷鋒的暖流,早已匯成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穿越時空,奔騰不息。(康子湛 劉 敏 劉 丹)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