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上的傷疤,是老英雄當年浴血奮戰(zhàn)的見證
1983年,在女兒蔣曉靈眼中一直“像山一般沉默”的父親,干了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那一年,當?shù)貨Q定修建隆興鄉(xiāng)到永興鄉(xiāng)的道路,蔣誠主動請纓,牽頭修路。那個年代,修路的牽頭人并沒有報酬,參與修路的也全是本地村民,大家按工分兌現(xiàn)工錢。然而,路修到一半,上面的款項撥不下來,拿不到工錢,一些村民就不愿意干了。
蔣曉靈:爸爸說,“不要緊,我想想辦法,你們該干還是要繼續(xù)干。”然后,他去貸款,貸了2千多塊錢。那個時候,我爸每月的工資是40塊錢左右,而且我們家有兄妹5個,媽媽還生著病,花銷多,家里根本就剩不下多少錢。貸款到手以后,爸爸馬上就把這些工人的工資發(fā)了下去。最后,那條路基本修成了。
后來,因為這筆貸款沒有地方支出,就落到了蔣誠個人的頭上。為了還錢,蔣誠帶著全家省吃儉用,每年還一部分,直到二兒子蔣明輝上班后,父子兩代人歷經(jīng)八年才陸續(xù)還清。女兒蔣曉靈說,即便這樣,父親仍然覺得,盡量不給國家添麻煩,有困難自己扛。
蔣曉靈: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從來不想著依靠誰替他解決,都是自己扛,為人非常老實、本分。在我爸的影響下,我們兄妹幾個也非常老實、本分,做什么事情都有始有終。
蔣誠的品質(zhì)默默影響著子女們成長。子女長大后,不管是種地,還是外出打工,一直都保持著踏實老實的作風。大兒子蔣仁君1974年參軍到了西藏,在部隊不怕吃苦,工作勤勤懇懇,新兵時就獲得營里的嘉獎。第二年他入了黨,后來又在高原超期服役兩年,退伍回來被招工到縣里的一家繅絲廠當了一名炊事員。后來工廠倒閉,人到中年的蔣仁君遠赴廣東打工和做小生意,但是不管走到哪里,他都牢記父親的叮囑,腳踏實地,干一行、愛一行。
蔣仁君:對我們來說,父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一輩子做事老老實實、踏踏實實,我們這些子女要向他學習,一定會把他的精神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