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艇編隊從軍港起航,碼頭上的那個背影是誰
室內,電視里正在播放新聞。某型驅逐艦入列的畫面,瞬間抓住了軍港管理保障隊機械分隊分隊長袁慶成的目光——
整齊纏繞的纜繩、被擦得锃亮的系纜柱、一塵不染的碼頭面……除了那艘銀灰色的戰(zhàn)艦,畫面中其他的一切都是袁慶成和戰(zhàn)友們的“作品”。
和以往一樣,這則新聞里,找不到袁慶成和戰(zhàn)友們的身影。
袁慶成并不感到意外。
這座軍港保障過各型艦艇和多種任務,許多媒體記者都到此采訪拍攝。但鏡頭中,他們這些保障兵的身影總是一閃而過。
“沒事,只要知道那些高光時刻背后,有我們的一份付出就行了。”袁慶成說。
其實嚴格算起來,袁慶成和戰(zhàn)友們也不是從未上過鏡——
“我們偶爾能露個背影。”袁慶成的筆記本里貼著半截報紙,上面是一張照片——
一名水兵跨立站在碼頭,盡管他的身影被虛化了,但橘黃色救生衣以及上面的“中國海軍”四個字,仍然十分醒目。下面是一行小字:某艦艇編隊從某軍港起航。
這是袁慶成從軍10年里,最引以為傲的一次“露臉”。

官兵們一起架設輸油管線。楊 帆攝
這些年,袁慶成見慣了夕陽緩緩消失在艦艇的艦艏后,也見慣了清晨第一抹陽光照亮軍艦的銀色戰(zhàn)衣。在他心中,“我們的軍港最美”。
每年新兵下連,袁慶成都會帶著新戰(zhàn)友到碼頭上轉一圈,給他們講每塊碰墊、每段纜繩、每根管道背后的故事。
說起這座軍港10年間的變化,袁慶成覺得不可思議。隨著我軍海上任務越來越頻繁,艦艇保障任務越來越繁重,一些制約保障效能提升的問題一次次迎來破解良機。
近年來,這個基地著眼未來戰(zhàn)爭需求,在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實踐,以及一茬茬保障官兵的默默奉獻中,逐步加強了軍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信息化條件下軍港勤務應急保障能力。
袁慶成清楚地記得,那年冬天,碼頭面進行大整修,他和戰(zhàn)友們開著叉車往碼頭上運送石材。碰上保障艦艇靠泊任務,中隊長勸他們歇一會兒,戰(zhàn)友們說:“建設咱們自己的軍港,就跟給自個兒家裝修一樣,干著有勁兒!”
如今,走進這座現代化軍港,袁慶成感到無比自豪——
碼頭上,大型塔吊在貫穿碼頭首尾的鐵軌上方便快捷地移動,迅速為大型艦艇吊運補充物資;不同顏色的泵口、粗細各異的管線,將油、水、氣源源不斷地補充到艦艇“體內”……
這份自豪也屬于這里所有的保障兵——
油料分隊中士劉朕宇說:“原來僅有幾個泊位配備的輸油管道,艦艇加油要挪來挪去,現在不僅接口增多了,管道也加粗了,每個泊位都能實現為不同類型艦艇快速‘加油’。”
供電中隊中隊長張宏舉說:“設備不斷更新換代,岸基供電系統(tǒng)更加穩(wěn)定、可靠。”
維修分隊分隊長曲寶帥說:“碼頭上系纜柱拉力比以前增加了近2倍,穩(wěn)定能力更強了。”
“海面上馳騁著多少‘金戈鐵馬’,后面就有多少保障線。”筆記本上的半截貼報下面,袁慶成摘抄了這樣一句話。他說:“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多么轟轟烈烈,但在戰(zhàn)斗力建設中不可或缺。”
那半截貼報還曾引發(fā)爭論:下士陳佳輝說,照片上那個背影是自己;中士王明亮也說,那個背影更像他;謝海磊甚至找出證人證明,那個位置當時是他的戰(zhàn)位……
照片上的那個背影到底是誰,不得而知。但戰(zhàn)斗力建設的拼圖上,他們從未缺席。
在這里,有無數個“袁慶成”。
他們的背影,只能偶爾以軍艦照片的前景出現。但他們的每一份付出,無論是否被看見,都同樣是照亮人民海軍光明前景的一束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