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
在“紅一營”,每年評選“新時代22勇士”是一件大事。起初在二連,后來擴展到全營。5月29日飛奪瀘定橋紀念日那天,一營會為新選出的22名“勇士”表彰頒獎。
“‘勇挑重擔、勇當先鋒’的信念流淌在每一名‘紅一營’官兵的血脈里。”張松說。在一營營房對面,“強渡烏江連”“飛奪瀘定橋連”等各連連旗和一面營旗并排豎立,官兵們走出樓門就能看到。每晚點名結(jié)束后,裝步二連官兵仍會一起大聲喊出那句戰(zhàn)爭年代流傳下來的口號:要橋不要命。
閆昭昭認為,“這是一種先鋒的力量。”“前人在戰(zhàn)場上開路,從不退縮。如今到了和平年代,血脈的傳承不只在戰(zhàn)場上,而是體現(xiàn)在日常訓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2017年,閆昭昭奉命執(zhí)行援藏任務。任務緊急,乘機抵達拉薩那天,他沒有做任何緩沖,便直接上了5400米的高海拔營區(qū)。
那時,閆昭昭的孩子剛出生不到一個月,接到任務后,他二話沒說背上包就出發(fā)了。
“有任務就要上。”閆昭昭坦言,離開單位的那天,他“也做好了一去不回的準備”。
在西藏海拔近6000米的雪山上,閆昭昭和邊防官兵一起巡線。他記得第一次巡邏時,缺氧和寒冷讓他“幾乎崩潰”。他走得頭暈、想吐,拖著雙腿往前,好像沒了知覺。
但他忘不了到達點位展開國旗那一刻。閆昭昭不由自主地想要站直、整理軍裝,官兵們手執(zhí)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雪域高原上展開宣示主權,閆昭昭激動地哭了。
“你看,這就是我們的先輩守護的祖國,現(xiàn)在輪到我了。”漫天風雪中,閆昭昭感到一股熱血在翻涌,他在心里暗暗發(fā)誓,“一定要守衛(wèi)好這片土地。”
2018年,“紅一營”被選為第一批維和待命步兵營。此前,一營只有個別官兵參加過維和任務。為了盡快做好準備,張松找來那些參加過維和任務的戰(zhàn)友,又四處向其他單位打聽,請教維和經(jīng)驗。
正式考評前的一個多月里,一營把訓練場徹底打造成“準維和營區(qū)”,他們在訓練場上挖戰(zhàn)壕,模擬出任務地區(qū)的環(huán)境。一座藍色的營區(qū)模擬大門也被建起,至今立在訓練場一端。
趙金鵬在這段時間里“知識水平提高了不少”。他擔心考評時英文不過關被“刷下來”,就把空余時間都拿來學習英語。這個高中學歷的老兵重新捧起英語課本,甚至還專門做了個詞匯手冊隨身攜帶。
聯(lián)合國考評組對“紅一營”官兵豎起了大拇指。正式考評那天,所有課目有條不紊地展開,趙金鵬聽到一位外國考官連聲贊嘆“good”。
在路金方看來,新時代的“紅一營”也在展現(xiàn)出新的風貌,“就像評選‘新時代22勇士’,以前看誰能打,誰有膽魄,如今考評的要素更多了,誰素質(zhì)高,誰有才藝,都要算在內(nèi)。”
趙金鵬曾3次被評選為“新時代22勇士”,他深切感受到多年來“勇士精神”的變與不變。“以前主要比軍事素質(zhì),現(xiàn)在還要看知識水平、理論素質(zhì)、思想覺悟,都要拿得出手。”盡管維和考評已經(jīng)過去,但他仍在學習英語,期待著有一天能去維和戰(zhàn)場“練一把”。
在“紅一營”當兵的這10年,趙金鵬4次去瀘定橋遺址參觀。今年結(jié)婚前,他專門帶著未婚妻去了一趟。站在陡峭的山崖邊,每個人都會肅然起敬,感嘆“當年的先輩們怎么這么英勇呢”。
路金方知道答案。在“紅一營”官兵宿舍的床頭上,他看過很多人小心貼上的紙卡片,上面寫著自己對來年的期待:“希望成為22勇士”“明年轉(zhuǎn)士官留下”“爭取明年入黨……”
在他們的床下柜子里,一套套戰(zhàn)斗裝具整齊擺放,疊成最趁手的樣子。水壺則永遠灌滿水,“一聲令下,拎起來隨時能走”。
路金方說,“這么多年,‘紅一營’官兵始終在用行動表達一句話,那就是,我們時刻準備著!”
(記者 鄭天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