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巡邏途中。郭 帥攝
一夜飛雪,將駐地海拔5418米的新疆軍區(qū)某邊防團河尾灘邊防連裝點成了銀白世界,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營區(qū)上空,顯得格外鮮艷。
8月10日早飯后,該連6名即將退伍的老兵和戰(zhàn)友們一道登車,直奔最艱險的巡邏點位——“好漢坡”。這將是他們軍旅生涯最后一次執(zhí)行巡邏任務(wù)。
巡邏車緩緩前行。河尾灘巡邏路路況復(fù)雜,服役近5年的駕駛員王庭福,對這條路雖早已了如指掌,卻不敢有半點懈怠,小心翼翼地向前開進。
“好漢坡”海拔近5700米,巡邏官兵需要攀爬3個60多度的陡坡,越過亙古不化的冰川才能登頂。
開進1小時后,巡邏車在山腳下停了下來,帶隊的連長孫志國逐人檢查武器裝備。大家抬頭望向陡坡,一條小路蜿蜒至遠處,消失在云端。
“出發(fā)!”孫志國走在最前面,不時回頭觀察隊伍情況,叮囑大家跟緊。走在隊伍最后面的,是中士余森。巡邏路上干部帶頭、骨干收尾、年輕戰(zhàn)士在中間,是該連官兵多年巡邏執(zhí)勤的經(jīng)驗。
亂石遍野,巡邏官兵選好地方才能下得去腳。上等兵吳思鵬一不留神,腳下沒踩穩(wěn)摔了一跤,大腿被磕傷。孫志國馬上扶起吳思鵬,關(guān)切地詢問狀況。“沒事,連長。這是我最后一次巡邏,爬也要爬到點位上去!”吳思鵬說完,繼續(xù)前進。
隨著海拔攀升,巡邏隊伍里的喘息聲越來越重。記者了解到,過去“好漢坡”被官兵稱為“絕望坡”。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到達坡頂要途經(jīng)3個陡坡,爬第1個坡時看不見第2個坡,登上第2個坡后視野突然開闊,讓人感覺第3個坡就在眼前,可是要走很久才能到達,讓人感到絕望。
后來,一位上級首長得知官兵征戰(zhàn)“絕望坡”的感人故事,贊許連隊官兵“個個都是英雄好漢”,就將“絕望坡”改名為“好漢坡”。
陡坡上,官兵成“Z”字形向上攀爬。這段路,他們只能貼著崖壁、蹭著石頭,一步一步挪過去。
一處被稱為“鼻梁直”的冰川橫亙在巡邏官兵面前,光滑的冰面猶如城墻。為盡快到達點位,他們商議后決定翻越冰川。經(jīng)驗豐富的下士盧光金第一個向冰川發(fā)起沖鋒——套上冰爪,手持登山鎬,雙手交替向上攀爬。
常年戍邊巡邏,官兵已經(jīng)練出一身攀爬冰川的本領(lǐng)。冰碴四濺,盧光金默念著“攀爬莫回頭,鐵鎬要直插,身體貼緊冰,腳尖用力蹬”的口訣,十幾分鐘后順利登頂。其余官兵借助繩索,一個接一個攀上冰川。
越往前走,積雪越厚。攀爬第3個陡坡時,官兵手腳并用,艱難前行。
“連長,我眼睛看不見了……”突然,孫志國聽到上等兵劉旭洋大喊。只見劉旭洋雙眼緊閉、淚流不止,一同巡邏的衛(wèi)生員迅速上前處理。
“這是雪盲癥。”孫志國后來告訴記者,“如果長時間盯著雪看,人會短暫失明,就算閉上眼睛也會浮現(xiàn)出一片白色。”
情況緩解后,大家勸劉旭洋留在原地休整,等待巡邏隊伍返回。
“還有幾百米就到了。這是我最后一次巡邏,我一定要登頂!”劉旭洋表示。
“好,咱們一起登頂!”孫志國拉著劉旭洋的手,大家互相幫助,向“好漢坡”發(fā)起最后的沖鋒。
歷經(jīng)多重考驗,巡邏官兵終于登上“好漢坡”坡頂,林立的雪峰盡收眼底。
幾名老兵取出隨身攜帶的國旗徐徐展開,面向首都北京的方向莊嚴敬禮……
(特約記者 黃宗興 特約通訊員 牛德龍)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