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醫(yī)學專家組成員遲象陽愛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程師李亮作報告。邵龍飛 攝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11時,該院軍事醫(yī)學研究院某所助理研究員遲象陽被陳薇院士一個電話叫走。凌晨兩點,遲象陽一到家就問她的愛人李亮:“我們要去武漢,隨時出發(fā),這一去我也不知道要多久,你一個人看孩子行不行?”
身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工程師李亮當即表示沒問題。
軍事醫(yī)學專家組成員、軍事科學院軍事醫(yī)學研究院研究員姜濤作報告。熊壘 攝
相同的場景不斷出現(xiàn)。1月26日(大年初二)一早,該研究院某所研究員姜濤等人還在布置當天的樣本檢測工作。從接到命令到出發(fā)只有3個小時,非常緊張。他們顧不上吃飯,在實驗室“瘋狂”打包。到了中午,各類裝備和試劑40多箱整裝待發(fā),確保了前出武漢第一時間就能展開科研工作。
當時的武漢已經封城。正當許多人琢磨怎么才能離開武漢時,來自軍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卻奉命組成軍事醫(yī)學專家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y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逆行進入武漢。
“沒有看過武漢最急迫的樣子,就無法體會武漢人民對疫苗的渴望。”陳薇說。
由于當?shù)貦z測能力緊張,武漢市衛(wèi)健委向軍事醫(yī)學專家組提出了核酸檢測的援助請求。
救人,必須爭分奪秒。姜濤等人僅用一天時間就在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中搭建起檢測平臺。疫情初期,醫(yī)療機構送來的很多樣本上只有手寫的名字和編號,專家組首先要對照名單,把幾百個樣本辨認清楚,進行排列、編號。
樣本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美滿的家庭,專家組將用自己的檢測結果告訴他們,誰是安全的,誰需要接受治療。
在核酸檢測小組姜濤、張曉鵬兩位組長的帶領下,軍事醫(yī)學專家組不斷優(yōu)化工作流程,迅速將帳篷實驗室的日檢測能力從300多人份提高到500多人份,后期甚至達到1000人份。
考慮到一次全流程的核酸檢測時間相對固定,檢測人員便輪流上、連軸轉、不間斷,等到最終確認檢測結果,通常已是凌晨四五點鐘。他們習慣了凌晨在檢測報告上簽字確認,習慣了武漢星光下的街道,習慣了踏著晨光回到賓館小憩。
張曉鵬副研究員在任務早期敏銳地注意到單純的核酸檢測,無法判定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的問題。為了給臨床治療提供更好的技術保障,他帶領隊員搭建了病毒抗體和多重病原感染檢測平臺,可以同時檢測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等16-22種呼吸道病原。
曾有兩例危重患者,醫(yī)院運用多種治療方案,效果都不理想,臨床希望能夠對患者進行更細致的檢測。接到醫(yī)院需求后,專家組采集了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各種體液標本進行綜合檢測。檢驗結果顯示,其中一位重癥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標本中存在肺支原體感染。這些檢測指導臨床實施了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從“提速”,到“全面升級”,這一進化到“3.0”版本的精準診斷平臺,幫武漢一線的臨床救治解決了許多關鍵性問題,受到廣大醫(yī)護人員的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