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戎裝歸鄉(xiāng),隱功名,一顆丹心為公為民
“我要回鄉(xiāng)參加建設,回家孝敬老母。”1954年轉業(yè)后,張貴斌回到了家鄉(xiāng)。
收起了軍功章,但張貴斌身上雷厲風行、一心為民的軍人作風卻一點沒有改變?;剜l(xiāng)第一年,張貴斌被推選為小碼頭鄉(xiāng)生產(chǎn)社委員。由于生產(chǎn)社剛剛成立,生產(chǎn)條件欠缺,張貴斌就把自己的復員療養(yǎng)費全都拿了出來,為社里買了3匹馬和一駕馬車,通過跑運輸?shù)确绞皆黾由鐔T的收入。
幾十年過去,張貴斌的老鄰居、83歲的王素清老人每每想起這件事時,還是滿口稱贊:“他事事做在先,啥事都替咱村民著想,大伙兒打心里敬佩他、信服他。”
1964年,張貴斌被調到海城市農(nóng)電局西柳供電所任會計。供電所距農(nóng)電局15公里,張貴斌經(jīng)常拖著傷腿,騎自行車去局里辦事,每次往返都要三四個小時——寒來暑往,他一干就是6年。
為了保證資金安全,張貴斌自制了一個“錢搭子”。往來款領回時,還帶著他的體溫。
再后來,張貴斌被調到海城市農(nóng)電局物資器材庫工作。“海城農(nóng)村那時候還沒通電,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給農(nóng)村架電網(wǎng)。”張貴斌回憶,他們需要從火車站接運器材,一列車的電桿電線變壓器,只能靠人拉肩扛的方式裝上馬車。
“建設器材每天都是前腳進庫,后腳就被拉走用了。我們工作熱情特別高,常常忙到三更半夜。”看到各村都通了電,鄉(xiāng)親們家里的燈泡一盞盞亮了起來,張貴斌“高興得睡不著覺”。
1978年,張貴斌離休。當時正值物資器材庫擴建,海城農(nóng)電局決定返聘張貴斌。物資存放全靠記賬,是實打實的良心活兒,必須找政治素質過硬還懂業(yè)務的人干——張貴斌成了不二人選,一筆筆“良心賬”,他算得清清楚楚。
保軍人本色,輕得失,不求享樂艱苦樸素
“祖國更強大了,為祖國驕傲、為祖國自豪!跟著中國共產(chǎn)黨走,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今年10月1日,張貴斌早早起床,穿上軍裝、戴正軍帽,端端正正地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
“犧牲的戰(zhàn)友們沒有等到今天的好時光,我要替他們好好看看我們的國家,看看我們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說完這句話,張貴斌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眼前的國泰民安與那段血與火的歲月仿佛在他的眼里不斷交織。
在炮火硝煙中成長起來的張貴斌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少之又少。“比起犧牲的戰(zhàn)友,我已經(jīng)享受到太多;現(xiàn)在我老了,不能給國家作更多的貢獻,就管好小家,盡量不給國家添麻煩。”
如今,張貴斌和老伴丁鳳珍住的房子僅有31平方米,家具簡單陳舊,甚至連個廚房都沒有??蓮堎F斌說夠住了。
最近幾年,上了年紀的張貴斌常常因病住院。作為離休干部,他的住院費能全額報銷,并可以選擇條件好些的醫(yī)院,但每次只要能下床走動,張貴斌就催著女兒辦出院。日常買藥也用自己的工資,不讓孩子去報銷。他說:“我省下來,國家還能用在別處。再說了,國家給的工資不少,不能再花國家的錢了。”
眼不花、耳不背、行走利索,94歲的張貴斌和老伴如今還會收集舊衣服和鞋子,讓女兒清洗干凈、消毒,然后放在院子里的臺階上。“有生活更困難的人,他們就拿去穿。黨和父母給我的教育就是多做好事、少做錯事、不做壞事。”
物質上毫無所求,精神上卻追求很高。“我只有小學兩年文化,后來是在部隊接受的教育。是黨給了我知識,教會我做人,給了我現(xiàn)在安穩(wěn)的生活,我永遠感謝黨和國家。”張貴斌激動地說。十幾年前,他就囑咐兒女:“我死了就給我蓋上一面黨旗,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準備。”
“啊,功名深藏,初心永恒;啊,英雄無悔,天地有情”……連日來,歌唱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的歌曲紅遍網(wǎng)絡,吸引億萬網(wǎng)民點擊跟唱。
如張富清一樣,張貴斌甘做隱姓埋名人,退伍不褪共產(chǎn)黨人本色。
無論是在戰(zhàn)場上用血肉之軀守住陣地的戰(zhàn)斗英雄,還是為鄉(xiāng)親父老奉獻后半生的普通人——哪一個張貴斌,都不平凡。(記者牛紀偉、于力、李錚、高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