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梭駝?chuàng)P即武夷山沙渠洋村在當?shù)胤窖灾械淖x音,由于文字記載和地名讀音的差異,導致潘迪淵及其父親苦苦追尋了兩代人。潘迪淵原本的期望是將祖父的遺骨帶回江西,和父親葬在一起。但當他站立在張山頭村的高山上,環(huán)顧四周,眼淚奪眶而出。于是很快轉(zhuǎn)變了念頭:“爺爺和戰(zhàn)友們已經(jīng)化作了青山,這漫山遍野都是他的英魂。”
幾十年的尋親終于等到答案,這個瘦小精干的江西漢子望著山林數(shù)度哽咽:“茫茫青山,爺爺?shù)哪挂褵o處可尋,讓爺爺落葉歸根本是父親的期望,如今只能帶回一抔土,讓他和無名英雄們一同留在這里了。”

從江西余干到福建武夷山,正是因為紅軍后人和武警官兵的追尋,讓張山頭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村,成為了全國的熱詞,沉睡在這里的無名烈士也因此而受到了全國人民的關(guān)注。
近代以來,犧牲的人民英烈約有2000萬名,但僅有193萬人留下了名字。或許還有很多如潘迪淵一樣,因為當年戰(zhàn)事而失散,卻還在苦苦尋親的人,他們的先輩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犧牲,他們?yōu)楣埠蛧某闪⒆鞒隽司薮筘暙I,他們不該被歷史所遺忘。“作為當代軍人的我們,更應(yīng)該紅色基因好好傳承下去,”陳友云說。
永不遲到的祭奠,永不磨滅的傳承
十一長假結(jié)束,武警南平支隊執(zhí)勤三大隊官兵又一次來到武夷山張山頭無名紅軍烈士墓,緬懷紅軍先烈,開展傳統(tǒng)教育,用這一特殊方式寄托對革命先烈的哀思,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據(jù)了解,這是該支隊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今年以來,該支隊以張山頭無名紅軍烈士墓為重要紅色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鑄牢官兵聽黨指揮、履行使命的思想基礎(ch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