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張和莊300多公里外的臨沂蒙陰縣坦埠鎮(zhèn),郵遞員王德健,每天要為20多個行政村居民快遞信件和各類包裹,每周工作七天,日均行程近七十公里。2015年春節(jié)后的一天,一封收信人為烈士龔建厚的信件,輾轉抵達他的手中。因為地址不詳細,信被退回。

王德健在一年后再次收到了寄給烈士龔建厚的信件,這一次信封上多了一句話,寫著:“該烈士于1947年12月犧牲于菏澤戰(zhàn)役,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

這一次,王德健有意識地通過尋訪考證信封上所給出的地址信息,并多方打聽驗證,最終村里活動中心的一位老人給出了有價值的線索。烈士龔建厚當兵時登記的姓用的是公家的公,登記的地址和今天的名字也有所出入。
王德健說:“他說你上那個龔家胡同,有年齡大的你可以去問問。過去巧了,一問他說就是他的鄰居,過去是一個院,他小的時候和龔建厚烈士一塊玩過。”

2019年清明節(jié)前夕,王德健和烈士親屬龔德營第一次來到張和莊烈士陵園,包括龔建厚在內(nèi),經(jīng)郵遞員王德健之手已經(jīng)找到了一共四位在這里長眠的烈士親屬,而在基層一線幫助烈士尋親的郵遞員還有很多。

截至2019年清明節(jié),張和莊烈士陵園的136名無名烈士中,總共有12位烈士的家人被找到,他們在世的后人大多并未見過埋葬在這里的親人,但依舊會從外地趕來看望,這是跨越時空的團聚,更是中國人對于家的終極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