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兵王”是怎樣煉成的

火箭軍某導彈旅一級軍士長王權海(左二)正在指揮導彈發(fā)射演練。溫志暉攝
他們是士兵中軍銜最高的一個群體,他們都戰(zhàn)斗在導彈部隊戰(zhàn)斗力生成的關鍵崗位。
他們個個身懷絕技,人人都是各自領域的“大師傅”,上裝能操作,上陣能指揮,有了故障能排除……
今年上半年,火箭軍隆重舉行授銜儀式,100余名來自訓練發(fā)射、國防施工、作戰(zhàn)保障等領域的高級士官,從火箭軍領導手中鄭重接過命令狀,換上嶄新的一級軍士長軍銜,跨入導彈“兵王”行列。
作為一支高技術戰(zhàn)略軍種,士官隊伍已然占據火箭軍部隊的“半壁江山”。這些“工匠型”“專家型”“復合型”士官人才,長年扎根基層,奮戰(zhàn)在環(huán)境最艱苦、技術含量最高的戰(zhàn)斗崗位。
告別鮮花掌聲,“兵王”回歸戰(zhàn)位。大山深處導彈兵軍營里,他們究竟留下了怎樣的奮斗足跡?他們的成長經歷給懷揣夢想的士兵什么啟示?本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千錘百煉方成鋼——
夢想像一粒種子,哪怕它小了點,種在心里總會生根開花
“專業(yè)上我一定要說了算!” 這句有些“霸氣側漏”的話,出自全軍重大典型、首屆“八一勛章”獲得者、某導彈旅導彈測控技師王忠心之口。
其實,王忠心的“兵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文化程度不高,剛開始學導彈專業(yè)時感到很吃力。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兵之初”他就有一顆追求卓越的心,小到讀圖、傳令、操作,樣樣都要練到最好。
那年,班里調來一名讀大學時專攻導彈測控專業(yè)的上士。有人斷言,王忠心一定比不過這名“專業(yè)選手”。一年后,某新型導彈列裝后首次考核,兩人同臺“PK”,王忠心以97分的成績再次穩(wěn)居全旅第一。
在導彈測控崗位千錘百煉20多年,王忠心操作過多種型號導彈,實裝操作上千次,從未下錯一個口令、做錯一個動作、報錯一個信號、按錯一個按鈕。
記者尋訪多名“兵王”發(fā)現,像王忠心一樣,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不服輸、不放棄”的優(yōu)秀品質。某導彈旅技術營一級軍士長陳俊峰入伍后沒挪過崗,潛心練就一身“手到病除”的本領。一次發(fā)射前,陳俊峰聽到儀器異響,當即提出重測并找到故障點,化險為夷使導彈順利飛天。
回顧自己的“兵王”之路,陳俊峰用一段歌詞表達心聲:“強者為尊應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一腔熱血一身膽,不知退后總向前……”
追求卓越方能夢想成真。某團高級修理技師張士英,靠一把焊槍、無數根焊條,在火花四濺中把自己焊成“兵王”,如今獲得焊工高級技師職業(yè)資格證,擔任全國職業(yè)技能大賽唯一的“兵評委”。他說,“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誰說干修理工就沒有出息?
“夢想像一粒種子,哪怕它小了點,種在心里總會生根開花。”某導彈旅一級軍士長王權海剛下連時,夢想是當一名導彈發(fā)射指揮長。這對一名新畢業(yè)的大學生排長來說,也需數年時光,只有初中學歷的他,其間艱辛可想而知!
經過上萬次插、拔、挑、掰等模擬動作訓練,王權海終于把一個個裝備原理爛熟于心,整理出上百萬字專業(yè)筆記和操作發(fā)射數據,成為旅里第一個士兵“全能號手”、首位士官指揮長。
因為卓越,寫就傳奇。通信連指導員周雅楠說,她6年前第一次在講臺上見到王忠心就驚嘆不已:一名士官講課,臺下聽得如癡如醉,授課水平堪比大教授。如今,她對滿服役期后又延遲退休的王忠心更加敬重:貴為專業(yè)“一流高手”,工作始終一流標準,無愧“兵王”美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