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jié),北部戰(zhàn)區(qū)空軍某旅30余臺裝備和保障車輛向預設陣地機動。車輛剛駛出營區(qū),便兵分多路,快速隱蔽接“敵”。經過精心偽裝的車輛,或混雜在高速公路的滾滾車流之中,或分散在省道和縣道上輕裝簡行。千余里行程中,始終未見大部隊“集群行動”的蹤跡。
帶隊指揮員陸彥斌回憶,以往部隊機動,數十臺裝備車輛組成車隊,開出去綿延數公里,不但機動速度慢,也容易被“敵”偵察發(fā)現。信息化條件下行軍打仗,往往“發(fā)現即摧毀”,哪怕留下蛛絲馬跡都可能遭到毀滅性打擊。為此,該旅從實戰(zhàn)出發(fā)轉變觀念,改變過去“鐵流滾滾”的場面,努力練就行軍“隱身術”。
演練展開前,該旅專門設置行車規(guī)劃室,對機動行軍數據庫進行充實。在此基礎上,他們探索出小分隊、多路徑、大間距的行軍模式,增強部隊行軍的隱蔽性、靈活性和機動性。記者在現場看到,小分隊雖小,但作戰(zhàn)單元、保障和后勤單元配合緊密,具備“走打吃住藏”的能力。車隊有效“瘦身”,隨行官兵數量也相應精簡。機動過程中層出不窮的“險情”“特情”,逼著官兵既當司機又當修理工,既當操縱員又當炊事員,接受全方位考驗。
“從源頭上分散行軍梯隊,以戰(zhàn)斗單元編組行軍,就是讓各分隊甩掉拐杖,真正做到兵行千里無蹤跡。”該旅旅長王建榮告訴記者,此次分散機動行軍比以往大部隊機動省時約35%。在部隊進駐陣地的后續(xù)演練中,各分隊撤收即走、架設即打,有效提高了搶占戰(zhàn)場先機和戰(zhàn)場生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