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嚴格的家風。
1974年,我的一個表弟當時在海軍當兵,他的母親背著爺爺以照顧朱委員長的名義向海軍首長提出將他調到北京工作。爺爺知道以后非常生氣,馬上嚴肅地對他母親說,我要的是無產階級事業(yè)的接班人,不要孝子賢孫,哪里來的還應該回哪里去!
爺爺當時還把海軍的首長請到家里,詳細地詢問調動的經過以后說,還是讓他回到基層去鍛煉,我這里有組織照顧,用不著他。在爺爺的堅決要求下,組織上將其調回到海軍某部基層單位工作。當時調令下來以后正是農歷除夕,這個孩子當時想在北京過春節(jié),和他媽媽團聚幾天再去報到,爺爺聽了他的想法以后堅決反對,說一個解放軍戰(zhàn)士必須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必須提高革命組織紀律性,還是到部隊去過春節(jié)吧,大年三十也要走,和同志們一起過春節(jié)更有意義。后來,表弟就在年三十離開了北京。
20世紀50年代時,有一天供應站進來了又大又鮮的對蝦,爺爺的廚師想給爺爺換換口味,就買了幾斤精細烹好,中午吃飯時送到飯桌上。爺爺見到多了盤對蝦,就問這是從哪里弄來的,多少錢一斤。那個時候要吃一頓對蝦是相當奢侈的,廚師如實做了回答,爺爺聽了以后就說,鄧師傅,對蝦是好吃,可是你知道一頓對蝦到國外就能換回好多噸鋼材嗎?我們國家窮,缺鋼材,少吃一口有啥關系,出口換鋼材更要緊。以后記住,再有對蝦你就不要給我買了,買了我也不吃。
“我就是個當兵的”
1966年,在天安門城樓上,一位意大利記者問爺爺想在身后留下什么樣的名譽,爺爺聽后只是淡淡地說,一個合格的老兵足矣。爺爺生前曾多次說過,他就是一個當兵的。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爺爺始終以普通一兵和勞動人民中的普通一員的姿態(tài)出現,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本色。
爺爺從小什么農活都干過,在戰(zhàn)爭年代,只要環(huán)境允許,他就在房前屋后開荒種菜,這是他長期養(yǎng)成的一個習慣。爺爺是種菜高手,他不僅倡導延安的大生產運動,率先垂范,在困難時期,還帶領身邊工作人員和晚輩們在中南海住所的空地上開出一片片菜園,茄子、白菜、辣椒、西紅柿,樣樣都有。康奶奶就在工作之余幫助爺爺管理菜地,鋤草、施肥、灌水。
為了解決當時糧食不足的問題,爺爺還帶領我們采摘野菜,回來就和糧食拌在一起,做成菜窩窩吃。每個休息日,爺爺奶奶總會把所有工作人員請來,大家一塊吃,嘗嘗鮮。

朱毛井岡山會師以后,萬余人在山上,糧食不夠,就要從茨坪挑糧食上來,挑糧的路程最難走的一段大概有3.25公里左右,爺爺就在戰(zhàn)斗間隙,堅持和戰(zhàn)士一起挑糧食,戰(zhàn)士覺得爺爺作為軍長年紀也大了,白天要指揮戰(zhàn)斗,晚上還要研究工作,很辛苦,就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不讓他挑糧食。誰知道第二天爺爺發(fā)現扁擔不見了,就自己砍了一根竹子又做了根新扁擔,并且在上面寫上朱德自用。
當年八路軍總司令部在山西省武鄉(xiāng)縣,有一次爺爺看見一個老漢推碾子推不動就過去幫他,兩個人一邊推一邊拉家常,推完了爺爺又幫他把糧食送到家里。老人請他喝水還要留他吃飯,爺爺都婉謝。老漢問他是什么官,姓什么。爺爺說我就是個當兵的,你叫我老朱吧。后來,那個老漢才弄清楚,他竟是八路軍的朱總司令。
老一代將帥們和革命者們,他們經過浴血奮戰(zhàn),用鮮血和生命把我們的國家建立起來,使中國人民站起來?,F在,我們仍然要繼續(xù)沿著老一代鋪平的道路、指明的方向,發(fā)揮我們的余熱!
作者簡介
劉建,朱德外孫,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井岡紅軍人物研究分會常務副會長。
感謝
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井岡紅軍人物研究分會
的大力支持與協(xié)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