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勝標正在排爆點擊

羅勝標與排爆機器人 “剪紅線,還是藍線?這是電影里拆彈人常面臨的難題,但在現(xiàn)實中,很多土炸彈都是非制式的,制造和使用炸彈的人往往都是就地取材,什么順手就用什么。”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
36公斤的排爆服在身,邁出堅定的步伐,看著他的背影一步步往前,在場的戰(zhàn)友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空氣也似乎凝固,沒有人敢多說一句話,直到他轉身面向大家,淡定地一步步走出來,戰(zhàn)友們才松了一口氣。
這只是他從警18年來,100多次直面生死時最平常的一個鏡頭,從業(yè)30年來,他還主持銷毀各類廢舊炸彈不少于3萬枚。他就是珠海市公安局特警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羅勝標,廣東警界第一個工兵科班出身的排爆專家、首屆“南粵十佳衛(wèi)士”。
生死一線:命常常被捏在別人手中
排爆是危險系數(shù)最高的職業(yè)之一,每次排爆就是一次與死神的擦肩而過。
羅勝標告訴記者,自己離死神最近的一次,僅僅只隔三米、兩秒。2003年,珠海山場拆遷,當?shù)鼐用裨谝粭澟f建筑物的樓板上發(fā)現(xiàn)了6枚舊手雷,后被確認是日軍侵華時期遺留下來的。接到報警后,羅勝標安全地將6枚手雷轉移到野外爆破銷毀,其中5枚成功引爆,但第6枚,引燃引信后怎么也不響。在按規(guī)定等候15分鐘后,羅勝標上前查看,就在離手雷只有三米時,一個念頭突然閃過他的腦海,“要爆!”他潛意識地一蹲一趴,躲在身邊的一塊大石頭后面,不到2秒,“轟”的一聲巨響,一塊彈片從他下巴邊擦皮而過。“因為不是親手拆彈,穿的不是排爆服,這次如果再往前走一步,估計自己就報銷了”,他邊說邊摸了摸自己的下巴,“還好是輕傷,沒有破相。”
2001年12月14日,湛江、江門發(fā)生特大連環(huán)爆炸案。案發(fā)后,省公安廳點名要求羅勝標參加偵破工作。
接到命令,羅勝標攜帶排爆器材火速趕往湛江。在迅速拆除一枚爆炸裝置后,他又對案發(fā)現(xiàn)場20個炸點進行了細致勘查、取樣,認定了犯罪分子使用的炸藥成分,這一快速準確的判斷為下一步的工作開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據(jù)。
當晚11時,羅勝標連夜對犯罪嫌疑人家中進行搜查,直到第二天凌晨,終于在一輛摩托車座位底下找到了3個制作好的炸彈和重約400克的炸藥。其中有2枚炸彈的外表是用水泥砌成的,可以看到拉線、導線等,另一枚炸彈外表露出的導線連接著一個BP機,明顯是個遙控炸彈。
羅勝標說,“處置遙控炸彈,從邁出第一步起,命就交到別人的手中”,此時如果BP機接到任何一個信息,都有可能被引爆,因此在業(yè)內拆除遙控炸彈也被公認為最危險。制定了排爆方案后,羅勝標在戰(zhàn)友協(xié)助下將連接BP機的炸彈提起,憑經驗確定了它的連接方式和內部結構,他小心翼翼地將炸彈運送到野外安全的地方并成功銷毀。
在拆除兩個封著水泥的炸彈時,他首先成功將一個水泥包裝的炸彈轉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后按照常規(guī)方法用水炮擊中炸彈,準備將炸彈分解后查看其結構。但沒料到的是,水炮的威力太大了,直接導致了炸彈的爆炸,無法查明其內部的詳細結構。隨后,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新方法:用雷管引爆10克的炸藥將另外一個炸彈的水泥表層炸開,探明結構,獲取證據(jù)。就這樣,經過連續(xù)20多個小時的緊張工作,羅勝標終于圓滿地完成了全部排爆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