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衛(wèi)星測控中心神舟十一號搜索回收任務演練場景。(資料圖)
不忘初心傳薪火,再走大漠開啟新篇章
隆冬的戈壁灘,呵氣成霜。中國航天事業(yè)的重要發(fā)祥地——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涌動著滾滾暖流。
2013年2月2日,習總書記來到這里,向安葬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的聶榮臻元帥和為我國航天科技事業(yè)獻身的英烈敬獻花籃,向共和國的功臣們表示敬意,并勉勵航天人,要把“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一代代傳下去,使之成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chuàng)造力。
“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烈士陵園里長眠著740多位航天英烈,平均年齡僅27歲。每次中國航天員出征前都會來到這里祭奠,因為,“大漠軍陣”埋藏著中國航天人的“根”和“魂”。
偉大事業(yè)鑄就偉大精神。航天人執(zhí)著守望他們的“精神家園”,這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彌足珍貴的“紅色基因”,成為激勵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的精神密碼。
這精神密碼,就在舉國一盤棋的強大合力里……
載人航天,“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桿槍”。據(jù)統(tǒng)計,直接參與研制的研究所、基地一級單位有110多個,配合單位多達上千家,涉及數(shù)十萬科研工作者。僅航天員搜救一項便涉及外交、交通等多個部門,以及五大戰(zhàn)區(qū)和陸??盏溶姺N部隊,上萬人參與其中。
“實施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tǒng)攬,沒有全國大協(xié)作,是不可想像的。”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深有感觸。
比利時空間信息中心資深研究員泰奧·皮拉爾認為,“中國發(fā)展航天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中國人信心堅定,能做到齊心協(xié)力。”
大協(xié)作,并不意味“人海戰(zhàn)術”的簡單疊加,而是資源更為合理、更加科學配置;“一盤棋”絕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有問題共同商討、有困難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
一人飛天凝結萬人心血。十四大系統(tǒng)、數(shù)千單位、十萬大軍,中國載人航天走到今天,可以說是調動千軍萬馬、歷經(jīng)千辛萬苦、攻克千難萬險、造福千家萬戶、功鑄千秋萬代。無論一線二線、前方后方、軍隊地方,之所以甘為驚天動地之事、甘受“十年磨劍”之苦、甘做隱姓埋名之人,只為托舉起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之舟。
這精神密碼,就在求實創(chuàng)新的不懈追求里……

完成神舟十一號回收任務后,搜救大隊部隊工作人員合影留念。(資料圖)
載人航天,成敗系于毫發(fā),質量重于泰山。因為“載人”,必須“嚴而更嚴、慎而更慎、細而更細、實而更實”,把質量當作事業(yè)生命,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使每次發(fā)射試驗都做到設施設備零故障、技術操作零差錯、組織指揮零失誤。
敢于擔當?shù)暮教烊藦牟槐苤M失敗,從600多年前,中華飛天始祖萬戶踏上慷慨悲壯的飛天之旅開始,航天人就深深明白,這是一項不斷挑戰(zhàn)極限、不斷挑戰(zhàn)不可能的偉大事業(yè);也因如此,他們對成敗之間的辯證關系,有著比他人更加深刻獨到的理解。
“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下次任務永遠不會是上次任務的簡單重復”“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yè)、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每句話都蘊含著刻骨銘心的故事,每個字都烙印在航天人的血脈之中。
“航天員不能當‘差不多先生’。能想到的,肯定要掌握;想不到的,火箭一刻不點火,我們的查漏補缺一刻也不會停止。”在三次飛天的英雄航天員景海鵬心中,飛天要不留遺憾。
科學不容冒進,速度不是唯一。對關鍵技術反復驗證,對方案嚴謹設計,對質量錙銖必較,對管理細致入微……航天人的“歸零”原則與經(jīng)過挫折淬煉的嚴實作風,高高托舉起一次次成功。正是這尊重科學、追求極致的精益求精,為每次飛行默默護航。
這精神密碼,就在愛國奉獻的動人樂章里……

2016年10月17日凌晨4時40分許,航天員景海鵬、陳冬自信從容出征。岱天榮 攝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當年十萬大軍從朝鮮戰(zhàn)場直接開進大漠戈壁的豪情壯志,至今讓人肅然起敬。當今世界翻天劇變,但航天人的底色和情懷始終不變。
在航天戰(zhàn)線,只有革命分工不同,沒有崗位貴賤之分。每一個崗位都有英雄,每一位英雄都有故事,每一則故事都讓人感動。
周湘虎,發(fā)射場普通一員,在參與我國新一代航天發(fā)射場建設時,因長期疲勞和強光刺激,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只有0.04。“眼睛可以失明,但追夢的腳步不能迷失方向。”周湘虎手術后重返工地,和戰(zhàn)友們一起搭建起長征五號、長征七號兩型運載火箭的發(fā)射塔,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航天人的擔當。
在遠望船隊有個奇特現(xiàn)象,遠望人的孩子通常是“扎堆”出生,經(jīng)常“撞生日”。因為,隨著我國航天事業(yè)快速發(fā)展,遠望人一年365天一半以上在大洋上,出海間隙就成了孕育后代的難得“窗口”。“十年修得同船渡、兒女相約同日生。”遠望人的大愛溫暖海天。
在火箭系統(tǒng)液氧煤油發(fā)動機研制過程中,主任設計師劉站國幾乎將生命獻給他鐘愛的事業(yè)。其間,他曾三次住進ICU病房,兩次收到病危通知書,病榻上,他滿腦子裝的都是發(fā)動機研制技術細節(jié)和試驗參數(shù),病情有了好轉又繼續(xù)投身研制一線,讓發(fā)動機托舉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飛天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
成功幕后,還有一支鮮為人知的功勛測繪導航隊,組建30年來,參加700余次重大航天測繪任務,跑遍我國4大發(fā)射場、7艘遠洋測量船和百余個測控站點,足跡遍布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累計行程達200余萬公里。近年來,面對高密度航天發(fā)射任務,他們曾經(jīng)連續(xù)117天在外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用他們的話說,“選擇‘四海為家’,只為讓航天員安全回家”。
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把個人選擇與黨的需要緊緊相連,把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緊緊相連——這就是中國航天人創(chuàng)造非凡業(yè)績的動力之源。

2011年11月17日,神州八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返回。
這精神密碼,就在朝氣蓬勃的人才方陣里……
有人說,航天是朝陽產(chǎn)業(yè),航天人永遠年輕。幾十年前,正是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大西北戈壁大漠之中搞出“兩彈一星”;幾十年后,又一群年輕人接過了前輩的“接力棒”。
如今,在發(fā)射場、實驗室、生產(chǎn)車間、指揮大廳,80后、90后已成中堅力量,45歲以下?lián)胃飨到y(tǒng)主任設計師以上的技術骨干已經(jīng)超過80%,隊伍平均年齡僅30多歲。在愈發(fā)密集的載人航天任務歷練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航天人,正在為實現(xiàn)新的突破積蓄強大力量。他們像自己的前輩一樣,不計得失、埋頭苦干,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心中最神圣的事業(yè)。
“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fā)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chuàng)新的熱情,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力量。”習總書記在首個“中國航天日”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對航天精神的傳承寄予厚望。
少年強則中國強,載人航天的明天掌握在青少年的手中。讓人感到欣喜的是,在建設航天強國的號召下,神州大地處處涌動航天熱:中學生動手研制衛(wèi)星,孩子們親自動手組裝火箭模型,航天體驗館人潮涌動,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向往投身航天……
偉大事業(yè),在匯聚力量中不斷壯大,在薪火相傳中跨越發(fā)展。
夢想召喚,使命催征。
中國,一個自信的世界航天強國,必將出屹立世界東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