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一種自信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開放”二字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詞之一。而如同“經貿開放”等熱點領域,“軍營開放”也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軍事透明度逐步擴大,我軍先后對近百個國家的千余名軍隊領導人、軍事觀察員、駐華武官、軍事留學生、記者等開放了數(shù)十場軍事演習。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軍事開放程度的提高,中國海軍幾乎所有的出訪都會面對海外舉辦開放艦艇等活動。
早在紅軍時期,為了反擊國民黨的妖魔化宣傳,我軍就開始有計劃地對群眾施行“軍營開放”活動,而且執(zhí)行得相當成功。然而,囿于傳統(tǒng)觀念、習慣做法和制度機制的影響,如今的軍營開放在國內往往在小范圍、有限度、局部開放,存在著開放不夠經常、參與面偏小、開放程度不高的問題。
對很多老百姓而言,部隊似乎總是罩著“神秘的面紗”,厚厚的一堵墻阻隔的不僅僅是營區(qū)和社區(qū),也阻斷了渴望和交流。
誠然,為了保密安全和戰(zhàn)備訓練需要,軍營一些地方不可能向社會開放,但這并不意味著軍營是與世隔絕的“真空”,普通百姓只能在道聽途說中猜測甚至“腦補”。
事實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通過“軍營開放日”等活動對國民進行國防教育,在一些發(fā)達國家,“軍營開放日”甚至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社會性工程。
開展“軍營開放日”,既能夠展示軍隊的良好形象,密切軍政軍民關系,還能增強軍人的職業(yè)榮譽感。可以說,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得當,其利遠遠大于“弊”。
在軍營開放的態(tài)度上,一些人這也不敢開,那也不敢放,說到底還是一種不自信,抑或對安全保密的不托底,抑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擔當,抑或對政策規(guī)定的不確定。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營向社會開放辦法》的即將頒布出臺,軍營開放活動必將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老百姓“零距離”接觸軍營的這份“紅利”和愿望終會兌現(xiàn)。
開放,不僅是一項具體的政策,也是一種胸懷、一種姿態(tài),更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信。(鐘建昌 作者系湖北省軍區(qū)政治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