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春走軍營】遼寧艦上的“萬里長征”

“零點至四點的更,是‘神仙更’,十二點前睡不好,四點以后睡不著。”
1月5日,零點剛過,遼寧艦艦政委李東友帶領航海部門政委楊繁軍和兩名政工辦干事抱著食品,慰問最辛苦的這一更次官兵。
夜查第一站,是主甲板上3層艦島的駕駛室。見到政委他們到來,駕駛室里儀表顯示器的微光映襯著一張張笑臉。李東友將巧克力、飲料一一拿給值更官兵,并與他們輕聲交談著。
此刻,透過駕駛室的舷窗往外看去,夜空下,遼寧艦滑躍14°甲板仿佛高昂的龍頭,劈開涌浪,一往無前。
連續(xù)放飛和回收多批次戰(zhàn)機的飛行甲板上一片靜寂。經歷一整天緊張激烈的對抗演練,殲-15艦載戰(zhàn)斗機和多型艦載直升機已經悄然入庫。
下一站是位于主甲板下方4層的3號損管站。從駕駛室到那里得走下7層共70級臺階的舷梯,走在最前方的李東友帶著我們熟練地左轉右拐。
“夜查一次,得兩個多小時,爬上爬下最傷膝蓋……”楊繁軍告訴記者,李東友落下了較嚴重的膝傷。
6年前航母首航的那一天,許多艙室尚未完工,通道照明都不足。擔心發(fā)生安全問題,首任政委梅文和時任副政委的李東友打著手電筒,分頭帶隊夜間巡查。
自此,每次航母航行,政委和副政委帶隊巡查便延續(xù)下來,并形成了現在的政工干部夜查制度。
往上,向下,往上,再向下……遼寧艦全艦有人值守的艙室有30多個,分布在各層甲板。隨艦出海已經10余天,記者本以為已經了解各艙室的布局,可跟著走了沒一會兒,在這有3600多個艙室的鋼鐵迷宮,我們完全失去了方向感。眼前的每條通道,都布滿了各種閥門和儀表,模樣都差不多。
穿過一條條通道,打開一道道水密門,記者已經渾身是汗。每到一處,李東友都微笑著跟官兵打招呼、嘮家常。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了兩個多小時,也來到了夜查的最后一站——位于10甲板的二號電站機艙。
10甲板,就是航母主甲板下負10層。甲板數字越大代表離艦面飛行甲板越遠,意味著條件越艱苦。
剛推開艙門,一股熱浪便迎面而來。這里不僅溫度高,而且噪音大,人和人說話即便貼在耳邊也很難聽清楚。
此刻當更的是機電部門戰(zhàn)士劉劍亞和郝磊。郝磊正貓身準備鉆下垂直舷梯巡查,舷梯下方是密密麻麻的管道線路。李東友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讓他注意安全。
坐在電腦屏幕前監(jiān)控的劉劍亞說:“看到政委和我們一起戰(zhàn)斗,心里頭暖暖的。”
就在記者跟隨李政委他們夜查的同一時刻,該艦多路官兵正進行總長度達上萬公里的管道線路例行巡查。
這便是遼寧艦上人人皆知的“生命力巡邏更”。巡查人員每隔一個小時都要沿著不同的路線進行安全巡查,他們要在每一處檢查點刷電子卡片,如同體檢,記錄各處的健康狀況。
“安全是航母的生命。管道線路的跑冒滴漏可怕,人心的跑冒滴漏更可怕!”李東友說:“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夜查,說到底走的是兵心……”
凌晨兩點二十分,我們跟李東友回到房間。桌子上放著一個手工禮盒,那是柯爾克孜族女兵木爾沙精心制作的新年禮物,禮盒里裝著木爾沙和戰(zhàn)友們寫滿祝福的紙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