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個特殊的儀式,讓他的想法從此改變。
去年除夕,年夜飯剛過,代理排長、二級軍士長夏夕慶把陣地值守的10余名官兵,集合到導彈旁。
“稍息!”“立正!”“向‘國寶’敬禮!”面對神劍,官兵們莊嚴地舉起右手。夏夕慶從胸前取下衛(wèi)國戍邊金質紀念章,佩戴在導彈上。
看著金光燦燦的紀念章,馮俊龍羨慕地問:“班長,我什么時候也能擁有這樣的紀念章?”
已在深山坑道堅守了21年的夏夕慶平靜地說:“這枚紀念章,是對‘導彈守巢人’的褒獎。只有腳踏實地,熱愛我們的‘國寶’,熱愛我們的導彈事業(yè),才配擁有它?!?/P>
那天過后,馮俊龍像變了個人,悄悄撕下倒計時表,掛上了自己的成長路線圖。
回憶當年的相似經(jīng)歷,已是四級軍士長的李濤坦言,剛進山溝時,他也想早日“出山”。然而,下連后“向陣地報到、向國寶敬禮”的第一堂課,讓他對軍人的使命有了全新認識。他在心得體會本上寫道:“連隊沒有信號,說明位置更重要。軍人的胸膛里,更要響起沖鋒號!”如今,他已擔任供電操作手13年,常年保持導彈陣地24小時不斷電。
守在巖層深處,地處信息孤島,一代代“導彈守巢人”用堅守詮釋著責任和擔當。
16年前,四級軍士長張梁開始了一個人的“早操”——巡查陣地水泵房。有人給他算過一筆賬:連隊距離水泵房1.2公里,一天早晚來回兩趟就是4.8公里,一年365天,16年就是28000公里。
戰(zhàn)位束縛不了強軍的腳步
一場即將到來的大雨,讓該旅黨委會陷入僵局。
這一天,一場某狀態(tài)下值班轉換任務擺上議事日程。按照戰(zhàn)標要求,該任務需要在數(shù)天內(nèi)完成。然而,氣象預報顯示,第二天駐地將有一場大到暴雨。
是遵循戰(zhàn)標還是縮短時間,與會人員爭執(zhí)不下。此時,時任旅長楊光正帶領官兵在外執(zhí)行任務,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政委文青身上,等待他定下決心。
“任務有沒有把握?”在與操作骨干逐個談心后,文青果斷拍板:當夜完成任務!
夜幕中,基地司令員劉啟德聞訊趕來,看到官兵們緊張有序的操作,他勉勵大家,“你們只管放心操作,大膽干!”第二天凌晨時分,官兵們高標準完成了任務,刷新了該型武器狀態(tài)轉換的最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