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地方,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抗日戰(zhàn)爭主戰(zhàn)場之一,建立了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jù)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zhàn)等聞名中外,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
——習近平
雙峰并峙的精神豐碑
■解放軍報記者 譚靚青 特約通訊員 史利鵬

在中國,無人不知太行,無人不曉呂梁。
千百年來,有些人未曾見過它們的容顏,甚至沒有弄清它們的位置,但太行山和呂梁山卻印刻在中華兒女的記憶里。
千百年前,愚公移山的傳說震撼人心。千百年后,國家和民族處于危亡的關鍵時刻,一支年輕的部隊來到太行山、呂梁山,領導當?shù)厝罕娏⑾?ldquo;誓將山河來收復”的鏗鏘誓言。
從此,巍巍太行、莽莽呂梁之上多了一抹紅色的記憶。這份記憶鐫刻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上,那就是太行精神、呂梁精神。
千山萬壑,鐵壁銅墻
乘高鐵從北京一路向南,跨越河北,不出多時就會遇到這樣一個場景:列車駛入山腹,在漆黑的隧道中繼續(xù)前行。
倘若視線可以穿過山體,躍上高空,人們會看到這樣一座座筆挺的山:在開闊的華北平原上,它們仿若從麥田里猛然拔起,干凈利落地斬斷了前行的道路。
這,就是太行山。它巍然延展近千里。
秋日的太行山脈,層林盡染、滿目紅葉。當紅色與太行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總會想起中華民族復興史上那段特殊的時光。
“千山萬壑,銅壁鐵墻??谷盏姆榛?,燃燒在太行山上。”1938年6月,當冼星海接過桂濤聲寫在煙盒上的歌詞《在太行山上》,他仿佛看到太行軍民浴血奮戰(zhàn)的身影——
當時,盧溝橋事變爆發(fā),華北淪陷,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八路軍挺身而出,毅然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在太行山上點燃了抗日烽火,建立起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jù)地。
根據(jù)地背后,正是巍巍太行。僅在長治一個市,革命舊址和紀念館就有500多處。
記者來到坐落于山西省長治市武鄉(xiāng)縣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追尋那段血與火染就的民族記憶。
走進展覽序廳,迎面而來的是“太行精神,光耀千秋”8個大字。序廳中央,立著8根浮雕銅柱。“這8根浮雕銅柱寓意共產(chǎn)黨、八路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講解員暴美霞說,“正是共產(chǎn)黨喚醒了民眾,引導他們拿起大刀、長矛、鋤頭同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誓死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
在紀念館背后的鳳凰山巔,一座“八路軍抗戰(zhàn)紀念碑”巍然屹立。碑體高19.37米,寓意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兩側為鐫刻著谷穗與長槍的銅質(zhì)圖案,象征著八路軍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那段歷史。
走近這座四棱形石碑,最震撼人心的是,它背面長達30米的弧形浮雕墻上,刻著抗戰(zhàn)時期血灑疆場的八路軍將士的名字。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抗戰(zhàn)期間八路軍晉綏軍區(qū)指戰(zhàn)員犧牲1.3萬多人,晉察冀軍區(qū)指戰(zhàn)員犧牲7.1萬多人,晉冀魯豫的太行區(qū)和太岳區(qū)將士犧牲1.3萬多人。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在呂梁,傷亡軍民9.8萬余人,占晉綏邊區(qū)傷亡總數(shù)的近4成。抗日戰(zhàn)爭結束,呂梁人口銳減十幾萬。
在這片英雄的大地上,涌現(xiàn)出了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賀昌、“一身赤膽為革命”的張叔平等仁人志士。他們將個人的生命和財產(chǎn)置之度外,像一盞盞明燈,照亮戰(zhàn)友們奮斗前行的路。
2017年6月,在山西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晉綏邊區(qū)革命紀念館,鄭重地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他動情地說:“革命戰(zhàn)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xù)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時至今日,當記者走進秋日的太行、呂梁山區(qū),恍然間醒悟,這兩條山脈之所以是紅色的,是因為它們浸染著先輩的鮮血。正是千千萬萬個像他們一樣,懷抱崇高理想信念的共產(chǎn)黨人的犧牲,為這片山河挺起不屈的脊梁。
“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
為了追尋那段激情燃燒的歷史,記者來到山間的一戶民居,找到了當年那段歲月的親歷者——92歲的老人肖江河。
那年,肖江河剛剛10歲。有一天,村里的孩子發(fā)現(xiàn)幾個八路軍戰(zhàn)士正在練習攀崖。戰(zhàn)士們動作敏捷,身體輕盈,調(diào)皮的孩子目睹眼前的一切,不由連蹦帶跳地模仿起來。
這一幕,恰好被走來的一位老兵模樣的人看在了眼里。他,就是時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隨后,朱德來到學??赐@些孩子,提出組織抗日兒童團的要求。年僅10歲的肖江河被朱總司令親自任命為兒童團團長。
“兒童團剛成立時只有32個人,全是9歲至12歲的學生,其中有8個女娃。不久后,八路軍戰(zhàn)士為我們送來了紅纓槍和大刀,我們就此開始了站崗放哨的日子。”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肖江河 難抑激動,聲音也變得有些微微發(fā)顫。
如今,當年的兒童團團長已是耄耋老人。6年前,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他乘坐觀禮車駛過天安門廣場。
那一刻,肖江河想起了那些并肩戰(zhàn)斗的同鄉(xiāng),想起了那些沖鋒在前、為國捐軀的八路軍將士。“看著眼前的盛世景象,我當時只想對他們說一句話:你們的血沒有白流……”肖江河說。
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記者看到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當年約14萬人口的武鄉(xiāng)縣,有9萬多人參加各種抗日救亡組織,1.4萬多人參軍參戰(zhàn),2萬多人為國捐軀。
“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在太行、在呂梁,有多少英雄兒女血灑戰(zhàn)場。
臨行之際,這位92歲的老人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和我們一同向外走去。
老人年事已高,記者一再相勸不要再送,老人卻執(zhí)意走到門口。他看了一眼記者一行人身上的軍裝,說了一句話:“送軍,一定要送到大門外。”
返程路上,這句話一直在記者腦??M繞。
“平生鐵石心,忘家思報國”。在投身抗戰(zhàn)、共御外侮的過程中,太行、呂梁兒女竭盡全力地為取得革命勝利貢獻著力量。一位名叫牛友蘭的群眾先后捐資35000塊銀圓,捐糧兩萬多公斤,以及大量棉花、布匹等物資,這幾乎是他的全部家產(chǎn)……
“估計軍事實力時,必須將共軍及其潛在民眾之中廣泛的武裝力量考慮在內(nèi)。”這是日軍在“碰”到我軍民共同筑起的銅墻鐵壁時所發(fā)出的哀嘆。群力誰能御,齊心石可穿。一心為了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永遠做人民子弟兵,我們的力量在此,底氣在此,根基也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