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藍制服的解放軍”
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一處“人拉肩扛運鉆機”的場景復原,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流連。
1960年初春,鉆井工人翹首以盼的鉆機終于運抵火車站,但吊車、拖拉機不夠用,60多噸重的鉆機怎么從火車上卸下來?又怎么安裝起來?
“當時的場面特別壯觀,有的在前面拽,有的在后面撬。”“老會戰(zhàn)”孫寶范回憶道。
經(jīng)過3天3夜的奮戰(zhàn),王進喜和隊員喊出“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的勞動號子。38米高的井架如巨人般矗立在曠野上,人拉肩扛精神也成為大慶“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主要內(nèi)容。
是什么賦予會戰(zhàn)工人超越人體極限的力量,完成這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翻開孫寶范執(zhí)筆的《鐵人傳》,記者看到書中記錄了這件壯舉背后的一段對話,似乎找到了答案——
王進喜把1205鉆井隊全體職工集合到一起,問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黨支部書記孫永臣:“我沒打過仗,你說要是在戰(zhàn)場上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是上還是退?是打還是坐下來等?”
孫永臣說:“只能進,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就是豁出命來也要上!”
王進喜接過話頭說:“對了!我們大會戰(zhàn)也像打仗一樣。沒有吊車,我們37個人就是37臺吊車;汽車不夠,我們有手有腳有肩膀,螞蟻搬山也要搬。”
“像打仗一樣”,簡簡單單的5個字,將熱火朝天的石油會戰(zhàn)與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場沖鋒連在一起。
在紀念館中,記者看到一件俗稱“48道杠”的棉工服,是王進喜20世紀60年代初期穿過的。藍色斜紋布面,白色布里,里和面都有泥漿浸過的痕跡。旁邊那張王進喜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的照片,將英雄的壯舉定格為精神的永恒。
在一段視頻資料里記者看到,當年和王進喜一同跳進泥漿池的戴祝文回憶道:“井噴就是命令,如果不及時壓住,井架和設備就有可能陷入地層,井毀人亡。”
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果斷決定用水泥壓井。沒有攪拌機,泥漿比重遲遲難以提高,“王進喜不顧腿傷,奮勇跳進泥漿池中,用身體攪拌泥漿,提升泥漿比重”。
回看當時的珍貴視頻資料,王進喜跳進泥漿池的身影,像極了飛身堵槍眼的黃繼光。
“大慶精神是革命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是人民軍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工業(yè)領(lǐng)域,特別是石油工業(yè)戰(zhàn)線的延伸和升華。”大慶師范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基地執(zhí)行主任陳立勇說。
正如1964年發(fā)表的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描述的那樣:“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軍們,贊譽大慶人‘是一支穿著藍制服的解放軍’。在延安度過多年革命生涯的老同志,懷著無限欣喜的心情說:到了大慶,好像又回到了延安,看到了延安革命精神的發(fā)揚光大。”
“鐵人隊伍永向前”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門口的47級臺階,象征著“鐵人”47年的短暫人生。
鐵人已逝,但以他為代表的4萬余名“老會戰(zhàn)”創(chuàng)造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早已熔鑄進石油人的血脈深處。
1205鉆井隊鉆井平臺旁,在“鐵人隊伍永向前”標語的激勵下,工作人員為祖國“加油”的腳步從未停歇。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等不利條件,1205鉆井隊2020年鉆井進尺突破10萬米,歷史累計進尺達314.5萬米,幾乎相當于鉆透了335座珠穆朗瑪峰。
“把井打到國外去!”王進喜的夙愿已經(jīng)由大慶新鐵人李啟民實現(xiàn)。如今,大慶油田的海外業(yè)務項目涉及54個國家和地區(qū),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也走出國門,在異域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
……
“鐵人事跡蘊含著豐富的紅色養(yǎng)分,是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七一”前夕,大慶市紅崗區(qū)人武部組織全體黨員來到駐地“鐵人第一口井”,重溫鐵人王進喜的戰(zhàn)斗足跡,感悟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孕育形成的過程。
武警黑龍江總隊大慶支隊連續(xù)19年開展“身在大慶學大慶、鐵人身邊做鐵人”活動,通過課堂教育、環(huán)境熏陶、崗位踐行等形式,引導官兵自覺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人人爭當“鐵人式”標兵。
如今,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三老四嚴”發(fā)源地、女子采油隊等40余處大慶精神教育基地,年接待量超百萬人次,成為大慶人過黨日、團日,青少年舉行成人禮的重要場所。
“在教育中培養(yǎng)、在環(huán)境中熏陶、在實踐中拓展,大慶精神已經(jīng)成為大慶人的靈魂,代代薪火相傳。”大慶市委史志研究室黨史研究科科長楊朝云說。
漫步大慶城區(qū),記者看到,以“鐵人”“會戰(zhàn)”“創(chuàng)業(yè)”“星火”等命名的街道、社區(qū)、學校、廣場星羅棋布,賦予這座工業(yè)城市獨特的風格和深厚的底蘊。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大慶人手中傳遞,就像馬路兩旁隨處可見的抽油機那樣,以恒定的節(jié)奏不停運轉(zhuǎn),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