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魂從這里發(fā)源”主題雕塑前,第83集團軍某旅“紅一連”組織優(yōu)秀共產黨員評選活動。 張增巖攝
這是一支歷史悠久的紅色連隊;這是一個戰(zhàn)功卓著的英雄集體。
從“三灣改編”走來,這個連隊歷經300余場戰(zhàn)役戰(zhàn)斗,被譽為“軍魂發(fā)源的地方”。
春秋更替,斗轉星移。94年來,“紅一連”始終傳承紅色基因,永葆“軍魂發(fā)源”的忠誠本色,譜寫了一曲英雄贊歌。
播撒信仰的種子
不僅要做黨的堅定信仰者,更要做黨的忠誠傳播者
2019年6月,“紅一連”黨支部書記鄭紀文走馬上任。當他第一次走進連史館,“支部建在連上”那段歷史便沖進腦海,掛上心頭——
1927年9月,羅霄山脈霧氣沉沉。遭遇攻打平江、瀏陽、醴陵的失利和幾天慘烈戰(zhàn)斗,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銳減至1500余人。其中既有戰(zhàn)斗減員,也有官兵逃亡,悲觀情緒就像山間的濃霧,籠罩著整個隊伍。
怎樣才能凝聚起這支部隊?這個問題在毛澤東的心頭揮之不去。這時,整個隊伍中唯一一個沒有逃兵的連隊,吸引了他的目光。
昏暗的煤油燈下,毛澤東與這個連隊的黨代表何挺穎徹夜長談,思想的火花噴涌而出:連一級如果沒有黨的組織,黨的影響力就不能滲透到隊伍中去。黨支部不能只建在團一級,而是要建到連隊去。
10月的一個夜晚,葉家祠的小小閣樓上,毛澤東在“紅一連”親自發(fā)展了6名新黨員,建立了人民軍隊第一個連隊黨支部。從此,黨來到了夜晚營地的篝火邊,來到了每個戰(zhàn)士的身旁,黨的血液迅速流貫部隊的全身。
萬山叢中,竹濤陣陣,旌旗獵獵。1928年11月,毛澤東在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紅軍所以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站在連史館“軍魂從這里發(fā)源”主題雕塑前,鄭紀文沒有了新官上任的豪情萬丈,有的只是清醒和壓力:連隊黨支部是黨與官兵最近的地方,官兵能不能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信心,關鍵看黨支部能不能把黨的聲音傳到官兵心靈深處。
“欲事立,須是心立。”第一次支委會,鄭紀文就把“如何深入傳播黨的聲音”作為支委討論的第一個議題,作為黨支部教育引導官兵的首要任務。鄭紀文常對大家講,“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就是黨的話,只有把黨的理論學深悟透用活了,才是真正聽黨的話。”
入伍前,士兵徐謙對學習理論不感興趣。剛到“紅一連”時,每到理論學習時間,他總是無精打采,老想溜號。鄭紀文主動與他結成對子,一起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一起參加體會交流活動,一起準備強軍故事會……
信仰的種子一經播下,就會在理論滋養(yǎng)下枝繁葉茂。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官兵的心。徐謙家住湖北荊門,他的姐姐是一名護士。徐謙多次給家里打電話,鼓勵姐姐“現(xiàn)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最終,姐姐取得父母支持,逆行前往武漢成為抗疫志愿者,被表彰為“抗擊疫情最美護士”。
“行動上的堅定追隨,源自理論上的清醒認識。”在鄭紀文看來,“‘紅一連’官兵不僅要做黨的堅定信仰者,更要做黨的忠誠傳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