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界哨口:眾志成城勇退敵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共有五處險要哨口,其中黃洋界是最為著名的哨口。站在黃洋界哨口舉目遠眺,只見群山起伏,云霧繚繞,令人想起毛澤東那句詩詞:“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然而,黃洋界之所以聞名,更多是由于它承載的歷史。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講解員黃斐介紹,1928年8月,國民黨反動派集中四個團向黃洋界進犯。當時守衛(wèi)在黃洋界哨口的紅軍不足一個營??墒厣杰娒窈敛晃窇?,用極有限的武器和檑木、滾石等頑強地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一次次進攻。
在今天的黃洋界,還保留著兩處原哨口工事,一處是山頂壕溝,另一處是山腰的檑木滾石,并按原貌安放了一門迫擊炮,生動地訴說著當年的戰(zhàn)斗場景。
當年,毛澤東在率領主力返回井岡山途中得知消息后,欣然寫下《西江月·井岡山》,正是這場戰(zhàn)斗的光輝寫照:“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為什么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當年參加過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時任紅四軍三十一團一營一連黨代表的劉型同志回憶,在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中,除了參加戰(zhàn)斗的正規(guī)部隊外,赤衛(wèi)隊持各種舊式武器,擔任警戒,配合作戰(zhàn),婦女們組織后勤隊為前線服務。兒童團、少先隊在防務委員會和工農兵政府的領導下,全部動員起來了,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嚴防敵探進出。
黃斐動情地向記者講起那段激蕩人心的歷史。當年的根據地人民為了支援革命戰(zhàn)爭,保衛(wèi)紅色政權,紛紛讓自己的兒子、丈夫參加紅軍和地方武裝。僅以當時的寧岡縣為例,井岡山斗爭時期的寧岡總人口僅五萬余人,而參加紅軍和各種地方武裝的就有一萬余人。當時,到處可見母送子、妻送郎的動人場面。
今天,我們站在當年戰(zhàn)斗之地,回想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艱苦歲月,不禁思緒萬千。我們的革命為什么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答案只有一個: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正是因為有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有無堅不摧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事業(yè)的成功。正如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一文中所說:“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