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園植下萬株松柏
徐振明轉(zhuǎn)業(yè)被安置到通化市民政局,當時有3個選擇:一是招待所所長,二是福利院院長,還有一個是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也就是現(xiàn)在的楊靖宇烈士陵園。
“當時地方上缺干部,轉(zhuǎn)業(yè)時選擇也很多,但我一直打心底里崇敬楊靖宇將軍和東北抗聯(lián),于是選擇了為將軍守陵,就想著離將軍更近一點。”
長白山腳下,渾江東岸,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的雕像巍然矗立山岡。1957年9月,陵園竣工。1958年2月23日,各界人士隆重舉行楊靖宇將軍安葬大會,哈爾濱軍民護送將軍的頭顱,靖宇縣人民恭送將軍的骸骨,將軍終于身首合一,長眠在這片熱土。安葬大會之后,徐振明擔負起陵園的守護管理任務。
陵園剛建成時,整個山岡光禿禿的。徐振明帶領6名工作人員踏查山前山后,規(guī)劃設計綠化方案,一起揮鍬掄鎬、栽植松柏、種花種草。
“父親種了多少棵樹,沒有認真統(tǒng)計過,但肯定有上萬棵。”說起種樹,徐振明的兒子徐永軍有講不完的故事。他說,“小時候,我跟在父親身后,他扛著鍬,我跟著跑,在山上不停地種樹。”看著一棵棵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徐振明很是欣慰。當年掩護將軍行蹤、使抗聯(lián)將士一次次化險為夷的,正是那莽莽林海,如今則是陪伴將軍安心長眠的歸處。
陵園室外建設初具規(guī)模后,徐振明又一頭扎進室內(nèi)建設中??粗帐幨幍恼故?,他十分著急,一有空閑就到處搜集歷史資料和實物。
“那些年父親翻山越嶺去了很多地方,采訪當?shù)乩习傩?,收集楊靖宇將軍和抗?lián)的抗戰(zhàn)故事,尋找先烈的遺物。記得有一次,父親找到抗聯(lián)將士的幾把手槍,帶回來時別提多高興了。”在徐永軍的記憶中,父親不是在陵園忙碌,就是奔波在為陵園做事的路上。
抗聯(lián)將士留下的歷史照片很少,但在4個陳列室,參觀者可以通過鐵鍋、縫紉機腿、馬鞍等老物件,了解抗聯(lián)戰(zhàn)士當年的衣食住行,感受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他們的英勇和頑強。
展品中有一雙抗聯(lián)戰(zhàn)士穿過的靰鞡鞋,是上世紀60年代征集到的。一次,徐振明聽說通化縣大川鄉(xiāng)有個村民家中收藏著抗聯(lián)戰(zhàn)士穿過的鞋,便冒著風雪去了3次,村民終于被他的誠意和執(zhí)著打動,同意將這雙靰鞡鞋交給了陵園。
“那些年,他整天忙著種樹、修房子,一點也不像個國家干部。說實話,剛開始我不太理解。慢慢地,我也習慣了,后來逐漸理解、支持他了。”說起經(jīng)常不著家的老伴,徐振明妻子龔鳳蘭言語中又透著幾分自豪。
徐振明愛陵、護陵是出了名的。遇到刮風下雨,即使深更半夜也會爬起來到陵園巡查,看看屋瓦有沒有漏雨,樹木有沒有折損。
“我認識徐老50多年了,他心里只有陵園,陵園有啥事他總是第一個沖在前面。”現(xiàn)年85歲的張文臣是通化市民政局的一名退休干部。他說,徐老對陵園有著深厚的感情,陵園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他們在一起說的最多的都是陵園的事。
如今的陵園樹木蔥郁,莊重肅穆。一棵棵高大松柏,像一個個挺立的哨兵,守衛(wèi)著這片英雄長眠的土地。
徐振明說,即使時光倒流,他也不會改變當初的決定。“我不僅是自己在守陵,也是代表犧牲的戰(zhàn)友守陵。我守在這里,感覺自己還跟戰(zhàn)友們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