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11月6日消息(楊宸琇 郝錚 嚴晴冉)鄒道語老人今年88歲,但當她坐在鋼琴前,彈奏起那首《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時,依然像70年前奔赴朝鮮戰(zhàn)場一樣,精神抖擻、斗志昂揚。

鄒道語在朝鮮戰(zhàn)場上留影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當時,鄒道語只有18歲,剛考上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她主動提出申請第一批出國作戰(zhàn)。
在一片歌聲的浪潮中,鄒道語踏上了開往朝鮮戰(zhàn)場的專列。如今回憶起來,她依然激動萬分:“上了火車全是歌聲,那會兒唱歌沒有眼淚,就想著趕快到戰(zhàn)場,趕快去打鬼子。”
當時,朝鮮的冬天漸漸來臨,鴨綠江畔的戰(zhàn)火卻愈燃愈烈,前方戰(zhàn)事吃緊補給困難。鄒道語和戰(zhàn)友們乘坐專列開至沈陽,被東北軍區(qū)后勤部留下,成立了志愿軍后勤文工團,并且臨時征召他們?yōu)榍熬€戰(zhàn)士制作炒面。
“我們就圍在一米多的大鍋臺前,拿著大鐵鍬,你一鏟子,我一鏟子,一炒就是一上午。”那段時間,鄒道語手上的水泡起了破、破了又起,最后都長出了厚厚的老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