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名字,我們的陣地
榮譽室里,八連新兵楊昊罡放下手中的掃把,望著眼前的展板出神。
今年4月的一天,楊昊罡下連以來第一次打掃榮譽室。從小崇拜軍人的他,大專畢業(yè)參軍入伍,竟意外地來到當年父親服役的連隊。
“爸,我分到‘上甘嶺特功八連’了。”電話里,楊昊罡對父親說。
“太好了!一定要好好干。”父親楊福勇難掩激動。
28年前,楊福勇新兵下連來到八連,在這里度過了他最懷念的5年軍旅時光。
28年后,兒子楊昊罡新兵下連,即將在這里開始他的軍旅生涯。
這是激動人心的一刻。父子兩代人同在一個連隊,還有什么能比這一幕更能傳達夢想接力?還有什么能比這一刻更能代表一個連隊的基因傳承?
此刻,站在榮譽室里,楊昊罡拼命回想著自己12歲那年跟父親來到這里的情景。
2009年,楊福勇退伍12年后第一次回八連。
鼓足勇氣,推開宿舍的門,眼前的一切熟悉又陌生。一切都沒變,屋里的布局沒變,楊福勇還能找到自己當年的床鋪;一切好像又變了,床是新的,桌上的電腦透露著軍隊信息化建設(shè)的氣息……
在屋里看了又看,楊福勇坐在床邊,40多歲的山東漢子熱淚盈眶:“真的特別留戀八連。”
12歲的楊昊罡跟著爸爸一起來到榮譽室,一眼就看到展板上爸爸的名字——“楊福勇”。他激動得又蹦又跳,“是爸爸”。
那時的楊昊罡并不理解展板上每個功臣名字背后的意義,只懵懂記得爸爸對自己說:“沒有先輩的流血犧牲和堅守,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此刻,楊昊罡再次站到這塊展板前——
“聯(lián)合-96”大規(guī)模三軍聯(lián)合演習(xí)。八連官兵按協(xié)同計劃,在預(yù)定空降區(qū)域內(nèi)實施空降。
展板旁邊榮譽墻上,二等功受獎名單里,楊福勇的名字赫然在目。
時光回到1996年,福建某地,演習(xí)突遇大風(fēng)。士兵楊福勇遇到了最不適合跳傘的天氣。
必須跳!這是任務(wù)。楊福勇縱身一躍,“屁股直接‘蹲’在地上”。強忍傷痛,他高舉連旗向集結(jié)點跑去,將戰(zhàn)旗插上陣地,出色完成任務(wù)。
退伍后,在地方勞務(wù)部門任職的楊福勇,依然堅守著自己的“陣地”——專門幫助農(nóng)民工追繳拖欠工資。在他辦公室里,一面面寫有“一身正氣,執(zhí)法為民”“為民辦實事,贏得百姓心”的錦旗掛滿了墻壁。
楊福勇生于上世紀70年代,從小最愛看戰(zhàn)爭片。他喜歡電影《上甘嶺》中最后一個畫面:“中國軍人誓死不退,戰(zhàn)旗在陣地上高高飄揚。”
電影中那面戰(zhàn)旗,八連指導(dǎo)員祝華峰小時候也看過。兒時,爺爺帶他一起看《上甘嶺》,他對電影中那面插到上甘嶺主峰的戰(zhàn)旗,同樣印象深刻。
祝華峰想象過,自己未來會成為軍人,但從沒想過,會來到電影中的英雄連隊當指導(dǎo)員。“我們眼前這面布滿381個彈孔的戰(zhàn)旗,不知有多少人為了守護它而倒下。”來到八連后,他對“陣地”的內(nèi)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今年五四青年節(jié),連隊組織“我給英雄寫封信”活動。穿越歷史的長河,官兵們通過一封封信,與英烈隔空對話。
走出榮譽室,楊昊罡心中有了一個小目標:“未來的某一天,我一定要超過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