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征路上,后來成為國家代主席的董必武有件“萬寶囊”。
80多年后,人們在湖北省紅安縣的董必武紀念館中看到它時,它已經邊角泛黃、布滿灰漬。
32歲的紀念館講解員程星介紹,長征路上的“軍中四老”之一董必武有個習慣,在這塊厚帆布做的馬褡子里,除了他最喜歡的書籍,還常常會裝進一些撿來的破損的布、棕片,做成特制的草鞋。“把棕片拿布帶一綁,就可以穿著它繼續(xù)行軍了。”
一副馬褡子見證了這位當時已年近五旬的長者艱苦卓絕的漫漫長征路。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開始長征。出發(fā)前,黨內元老何叔衡問董必武:“你是愿意隨軍,還是留在根據(jù)地?”董必武回答:“我愿意從軍去。”何叔衡又問:“紅軍走得飛快,你受得了嗎?”董必武說:“我在中央蘇區(qū)已經經歷過的,一天跑60里沒問題。”
當年年底,中央縱隊成立了一個干部休養(yǎng)連,這支特別的隊伍中,有音樂家、戲劇家、文學家,許多是年老體弱、生病負傷者。隊伍里女同志單獨編隊,選來選去,當過中央黨校副校長的董必武便成了婦女隊的“胡子隊長”。
這就意味著他一方面自己要背著和年輕人一樣重的東西,艱難行軍;另一方面還得帶領著30多名婦女干部(包括4名孕婦)、傷病員和60副擔架進行長征。
為躲避敵人襲擊,軍隊夜行不能點火把,每逢雨天路滑,肩上扛著擔架寸步難行。途中,董必武常常要從隊前跑到隊后鼓勵大家,往返跑了比別人多很多的路程。他替她們換換肩時,太疲累了摔在泥坑里,還不忘逗幾句“泥人董”的笑話,惹得大家一陣歡笑。
這位前清的秀才甚至編出一首擔架歌。“擔架擔架,既擔又架。巾幗好英雄,須眉也認下……”
婦女隊員們也把他當做慈父看待,編順口溜夸他,“有了必武,我們必勝。夜行八百,有盞明燈。日思萬里,笑望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