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
黃洋界,高山迭影,雄偉險峻。1928年8月30日凌晨,濃霧漫山,敵人以四個團發(fā)起進攻,此時守山紅軍卻不足一個營。群眾日夜趕削的竹釘,插滿陡峭的山路,筑起堅固的防線。最終,“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茨坪村,井岡山的腹地。這里,家家都是紅軍的后代,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
“為什么井岡山的老百姓那么支持紅軍擁護紅軍?因為她是我們窮苦人民自己的隊伍,是維護群眾利益的隊伍。”
今年65歲的茨坪村村民李瑞華從父輩那里聽說了太多軍民如魚水的故事。
1928年冬天,紅軍在打土豪時繳獲了一些食鹽,當即把食鹽分發(fā)給了根據(jù)地的紅軍和群眾,李瑞華的爺爺李尚發(fā)也分得一瓢。李尚發(fā)特意找來一只褐色的陶瓷罐把食鹽裝起來,藏在屋后一棵老杉樹的樹洞里。無論怎么艱苦,始終沒舍得吃。“那罐子里裝著的不僅是食鹽,而是一份紅軍對老百姓的情義。”
守初心,就是要時刻不忘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永遠不能脫離群眾、輕視群眾、漠視群眾疾苦。歷史已給出答案。
1927年12月底,毛澤東宣布工農(nóng)革命軍的“三大任務”時,在消滅敵人、打土豪的基礎(chǔ)上,特意加了一條,做群眾工作。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研究員饒道良認為,“正是因為處處維護群眾利益,時刻關(guān)心群眾痛癢,共產(chǎn)黨才贏得了群眾真心的支持和擁護,取得了革命勝利。”
井岡山地區(qū)廣為流傳的歌謠,做了生動的描述:“紅軍紀律真嚴明,行動聽命令;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遇事問群眾,買賣講公平;群眾的利益,不損半毫分。”
由于敵人嚴密的經(jīng)濟封鎖,井岡山根據(jù)地內(nèi)軍民物質(zhì)奇缺。食鹽斷絕,糧食不夠,就用紅米飯、南瓜代替,有時還要靠野菜充饑。沒有被子,就蓋稻草。
“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為了讓貧困農(nóng)民過冬,毛澤東將自己的棉衣送去,只穿兩件單衣工作;為了打破敵人的“會剿”,儲備充足的糧食,朱德與戰(zhàn)士們一起挑糧,“朱德的扁擔”至今被人銘記。
“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廣大紅軍官兵,一直把人民群眾視為父母,溫暖掛在心間,凝結(jié)了生死與共的深情。”黨史學家如是注腳。
6月11日,端午節(jié)假期剛結(jié)束,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就已人頭攢動。盡管工作量翻倍,但講解員羅建梅感到內(nèi)心充盈:“為什么博物館如今這么跑火(受歡迎),而且來的人不是旅游、參觀,而是學習。這其實是一種尋找初心的表現(xiàn)!”
“緬懷革命先烈,永做人民公仆!”“堅定理想信念,建設(shè)繁榮富強的偉大祖國!”“讓我們永遠記住歷史,記住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去努力奮斗!”……到訪者的留言,激昂有力,久久回蕩山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