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jié),天山北麓早已滴水成冰。1月21日一大早,記者從昌吉市出發(fā),一路向東,乘車輾轉了3個多小時,趕到邊境小城——奇臺縣,與某邊防團慰問小組一起去看望82歲的老兵陳進倉。
“陳老家在縣老干局家屬院,馬上就到了???,陳老和高阿姨已在門口等咱們了!”隨著話音,記者透過車窗,看見一位身著65式軍裝的老人在老伴的攙扶下駐足張望。小平頭,國字臉,兩眼炯炯有神,他就是原新疆軍區(qū)騎兵第二團騎兵營營長陳進倉。記者來之前已做了些功課,了解到陳老參加過剿匪戰(zhàn)斗,在戰(zhàn)斗中一步步成長為騎兵營營長。1979年部隊整編,陳老到奇臺縣人武部任職,5年后,轉業(yè)到奇臺縣黨工委,直到退休。
走進房間,暖意融融,不大的客廳收拾得干凈利落,窗臺上的三角梅和杜鵑花開得正艷。
“陳老,您穿這身軍裝特精神!”聽到記者的夸獎,老人一臉自豪。“他這輩子最愛這身綠軍裝了,平日里都不舍得穿,只有逢年過節(jié)和家里來客人才穿,可臭美了!”陳進倉的老伴高菊秀接過話茬。這幾年,陳老的身體每況愈下,腦萎縮、高血壓等疾病接踵而來,再加上年齡大了,竟有許多像小女兒的工作地點、外孫上幾年級等這樣的事都記不清了。
“我們家老頭子唯一能記得清清楚楚的就是他的戰(zhàn)斗經歷。”一聽到“戰(zhàn)斗”這個詞,陳老立刻坐不住了,他招呼大家說:“來,我請你們看看我的‘百寶箱’。”說著,陳老便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朱紅色的皮箱,打開后如數家珍地介紹:這是榮譽證書,這是軍裝照,這是當年騎兵用的馬褡褳、作訓馬褲……輕撫著這些寶貝,老人的思緒又回到了1958年的剿匪戰(zhàn)場上。
“我那時還是個新兵,沒有實戰(zhàn)經驗。”陳老嘆了口氣,接著說:“一次戰(zhàn)斗中,一個匪徒繞過山梁,用槍口瞄準了我,千鈞一發(fā)之際,隱藏在大石頭后面的八班長張忠新猛然起立射擊,打死了匪徒,救了我一命,但我還沒來得及說聲‘謝謝’,他就……”講到這里,陳老潸然淚下。擊斃匪徒后正在裝填子彈的張忠新突然被流彈射中,永遠倒下了。“那聲永遠無法說出的‘謝謝’既是深埋在我心中的傷痛,也是激勵我戰(zhàn)斗下去的力量?,F在年齡越來越大,那段記憶卻越來越清晰。”陳老感慨萬分。
“好了,不說這傷心事了。”高阿姨看氣氛有些凝重,便岔開了話題:“這些年,奇臺縣人武部不僅為我家老頭子申請了醫(yī)療優(yōu)惠卡,還提高了就醫(yī)檔次和報銷比例。而且逢年過節(jié),黨和政府都要派人到家里來看看。”聽到這里,陳老臉上又露出了笑容:“是啊,感謝黨和政府沒忘記我們這些退伍老兵。”
“爸爸,別忘了,我也是受益人!”陳老的大兒子樂呵呵地說。“對,我大兒子也當過兵,在部隊多次受過表彰。”“還有我呢,姥爺,您是我的榜樣,長大后我也要當兵。”這時一道清脆的童聲傳來,原來是陳老9歲的外孫,小家伙神情特別認真嚴肅,引得大家開懷大笑。
“好啊,長大后就到我們邊防團來,扛槍保衛(wèi)祖國。”“嗯!”小家伙沖邊防團的叔叔使勁地點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