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轉移之路既是新生之路,也是犧牲之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介紹,當時于都縣有1.6萬余人參加長征,其中有1萬余人犧牲在長征路上。
老紅軍鐘明“三進太平間”的傳奇故事,至今廣為流傳。
在郭家莊戰(zhàn)斗中,鐘明沖鋒時被一顆子彈擊中左眼眼角,當即昏死過去。軍醫(yī)檢查后說:“頭上有碎骨,不取出來隨時有生命危險。”但當時藥品匱乏,連麻醉藥都沒有,鐘明只能強忍劇痛做手術。救治期間,鐘明先后昏死過三次,三次被送進太平間,差點被埋掉。憑著堅強的意志,他最后竟奇跡般地活了過來,重返戰(zhàn)場奮勇殺敵。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這是一個熱血的年代,死了就青山埋忠骨,活著就要鬧革命求解放。
在漫漫征途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
是什么支撐著這股熱血,又是什么成就了這種犧牲?記者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念館門口,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周恩來的一句話:“于都人民真好,蘇區(qū)人民真親。”
當年,為幫助紅軍架設浮橋,于都人民把家中所有可用的材料都貢獻了出來,有位年逾古稀的曾大爺,在將家中全部材料獻完之后,又親自把自己的壽材搬到了架橋工地。
“蘇區(qū)人民同紅軍將士生死相依、患難與共。”隨行的于都縣人武部部長李章榮告訴記者,紅軍長征后,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qū)進行慘無人道的殺光、燒光、搶光“三光政策”。僅于都縣沙心鄉(xiāng)就有3000多名群眾被殺,800多幢房子被毀……但這并沒有嚇倒英雄的于都人民,他們始終堅信紅軍一定會打回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