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印度與澳大利亞繼續(xù)靠攏走近。先是印度海軍發(fā)表聲明稱已派特遣艦隊向東,與澳大利亞等國舉行聯演,并計劃于月底在關島附近舉行第二次匯集印美日澳四國海軍的“2021馬拉巴爾”軍演,后有澳前總理阿博特訪印歸來,撰文大談印度可在全球供應鏈上“完美取代中國”,還聲稱“幾乎所有與中國有關問題的答案都是印度”。作為“四國機制”的兩個重要成員,新德里和堪培拉姿態(tài)親善,互動頻頻,似乎正在加快補回昔日欠賬,推動“四國機制”更趨實心化,這也給那些國際上的反華勢力留下不小的遐想空間。
現在能將印澳這兩個地理相距遙遠的國家綁在一起的,自然不是共同師承英倫的“議會民主體制”,而是自特朗普時代起由美國高調主推、一手主導,印日澳三國積極回應的“四國機制”。但較之美日澳盟國之間和美印、日印幾組關系,印澳關系不僅是相對疏遠和薄弱的“短板”,而且兩國還曾因1998年印度核試驗齟齬不斷甚至交惡多年。
形勢的變化和共同的利益驅使印澳開始拋棄前嫌,不斷在政治、外交、經濟和軍事領域走近。尤其去年以來,從兩國簽署《軍事后勤互助支持協議》到印首次邀請澳參加“馬拉巴爾”軍演,從兩國與日本啟動三方部長級“供應鏈彈性倡議”會議,到“四國外長”直至“四國峰會”,雙方關系升溫勢頭顯著,也標志著彼此在對方對外戰(zhàn)略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對于印度而言,提升印澳合作關系,一方面可以增加手中的外交籌碼,更好推進既定的“東向行動”戰(zhàn)略。另一方面,也可在中印關系低迷且印方無法“單獨抗擊”中國之際,拉澳制華,讓中國感受到“清晰有力的反制信號”,還可通過迎合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部分需求,展現新德里“疏中靠美”的姿態(tài),贏得美國給予的更多實惠。對于澳大利亞來說,疫情以來中澳關系嚴重惡化并持續(xù)趨冷。無論是繼續(xù)充當美國的“反華急先鋒”,還是未來擴大對印太安全事務的影響,澳大利亞都急迫需要一個更具實質內容的“四國機制”。因此,選擇像印這樣“志同道合”的國家可以互為援手,共同向中國施壓。
在筆者看來,兩國的算盤雖然都打得很精,但對中國來說,印澳走近在戰(zhàn)略上毫不足懼,最多是在外交上給我們添些堵。要么是如澳大利亞這般,身處世界變局中卻沒考慮清楚自己該干什么、能干什么和怎么干,加上其政治、外交、安全機構、關聯智庫和媒體早已被美右翼勢力深度滲透,它的對華政策很難出于國家利益考量做出自主理性的決策。盲目堅信自己既可以從中國繼續(xù)撈取經濟利益,又可以無所顧忌地挑戰(zhàn)中國核心利益,貿然在對外戰(zhàn)略和政策上作出了“一邊倒”選擇,甘愿做美國“反華急先鋒”。要么如印度這樣,外交經驗和戰(zhàn)略智慧遠比堪培拉老到,深知中印關系突破底線,走向破裂甚至公然對抗與自身利益不符,更多的是在對華發(fā)難的問題上“多做少說”,以含沙射影為主,公然挑釁則寥寥。因此,即便印澳合作“再上層樓”,屆時國際舞臺上也就再多幾聲遙相呼應的反華雜音罷了。
如果兩國未來聯手在印度洋地區(qū)給中國找點事,雖說是實力決定一切,但也不得不防。在美國主推的構想中,通過深入整合美日澳、美日印這兩個三邊機制,有助于建立一個以聯合海上巡航、完善各方武器平臺和軍事裝備的互操作性、完善印太海域感知系統(tǒng)建設甚至強化地區(qū)導彈防御等為關鍵合作內容的“四國機制”。澳大利亞與印度地理上一南一北,恰好位于印度洋的兩端,扼守“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要道。隨著中國在印度洋利益增多而防衛(wèi)重心又側重太平洋的當下,印澳加強海上軍事合作,理論上可以充當“四國機制”在印度洋地區(qū)看住中國的“帶刀側衛(wèi)”,其潛在影響則不容忽視。
(作者:錢峰 清華大學國家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