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氣”與“暮氣”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朝氣”指精神振作,力求進取的氣概;“暮氣”則指精神疲沓,不求進取的作風。兵家認為:“凡軍最忌暮氣”。戰(zhàn)場之上,暮氣沉沉的軍隊往往不是朝氣蓬勃者的對手。太平天國后期,太平軍之所以受制于湘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視的是,太平軍將領和官員們驕奢淫逸,貪戀富貴,暮氣占上風,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相反,湘軍剛剛崛起,敢拼敢沖,朝氣正旺。兩軍相交,朝氣勝暮氣。而在鎮(zhèn)壓了太平軍以后,湘軍不久也變得暮氣沉沉,最終不得不被裁撤。其轉變,值得深思。
軍隊作為一個特殊的戰(zhàn)斗集體,“朝氣”從何而來?
縱觀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朝氣”背后往往是理想、信念點燃的激情,是一種進取精神,是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斗志,是一種“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昂揚狀態(tài)。江河有朝氣,故成浩浩景象;樹木有朝氣,故成莽莽林海;土石有朝氣,故成巍峨高山。相反,一個人沒有朝氣,必然是萎靡不振;一個群體沒有朝氣,必然是死氣沉沉;一個國家和民族沒有朝氣,必然是包袱重重,沒有希望。
嚴格來說,軍人面對的只有打仗和準備打仗兩種狀態(tài),因此也就必須始終保持隨時準備上戰(zhàn)場、隨時可以上戰(zhàn)場的“引弓待發(fā)”“枕戈待旦”的備戰(zhàn)心態(tài),要堅決摒棄那種精神萎靡不振,抱著“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怠工狀態(tài);干事疲疲沓沓,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應付心態(tài);為人患得患失,抱著“寧可不干事千萬別出事”的保本心理。通過鼓朝氣掃暮氣,在各種困難和矛盾面前,不氣餒、不退縮、不服輸、不言敗,始終以一種韌勁、鉆勁、沖勁、拼勁,牢固樹立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隨時準備打仗的思想,始終保持革命軍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始終保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進取精神,始終保持“見到第一就爭取”的拼搏意識,不斷當先鋒、打頭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