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鷹讓我國失速尾旋領域向前跨進一大步
山鷹飛機是唯一一型由我國獨立完成失速尾旋試飛的軍用飛機。失速尾旋作為飛機訓練飛行中類似于“禁飛區(qū)”的項目,一般是因為飛行員操縱不當造成飛機迎角過大或遇到突風而引發(fā),由于尾旋的不可控性,極易造成飛機墜毀。在山鷹失速尾旋試飛過程中,試飛員進入各種尾旋達30余次,飛機負迎角最大達到50度,其中兩次還進入了風險極大的倒飛尾旋,后來試飛員終于總結出了“三中立”的尾旋改出方法,即改出尾旋要同時做到桿、舵居中,使飛機的副翼、方向舵、平尾都處于中立位置。采用“三中立”后,即使試飛員撒手,飛機也能自己改出尾旋。特別是在后幾次試飛時,飛機已拆掉了失速反尾旋保護系統(tǒng),飛機是在原機狀態(tài)下完成的失速尾旋試飛。自此,山鷹改出尾旋的成功率達到100%,最短達到2秒,這也使我國在失速尾旋領域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
作為一款完全自主研發(fā)生產(chǎn)的飛機來說,山鷹沒有刻意追求飛機的“高顏值”,而是在積極滿足性能使用、好用耐用、用好用足性能等方面下足力氣,這讓山鷹在實踐運用中不僅展示出出色的性能,也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是一款名副其實“高性價比、物超所值”的好飛機。從軍方用戶的使用情況來看,山鷹是目前飛行員訓練使用中出勤率最高(超過90%)的新型高級教練機!而據(jù)2015年10月24日國防部網(wǎng)的披露,山鷹教練機正式在空軍院校服役,成為國內(nèi)首款走進院校的新型高級教練機。
幾年前,山鷹的外貿(mào)出口型號叫做FTC-2000,這里有何玄機呢?據(jù)環(huán)球時報記者了解,該機于新世紀初開始研制,2003年12月13日成功首飛,“2000”寓意“新世紀”;F即Fighter戰(zhàn)機之意,T即Trainer教練機之意,這說明她不僅是新型高級教練機,同時也定位于輕型多用途作戰(zhàn)飛機;而“C”既表示“China”(中國),也有“飛行器”(Craft)的意思。
“海山鷹”何時能夠正式上航母?
山鷹首架外貿(mào)飛機的下線現(xiàn)場,大背板反復展播著山鷹飛機的經(jīng)典鏡頭,有的是實景拍攝,有的是后期合成,其中閃過的一張畫面頗為引人注目:兩架海軍涂裝的海山鷹低空飛過海面,而海面上正是砥礪航向的中國遼寧艦航母編隊,畫面的寓意十分明顯。2017年3月25日出版的中國航空報,登載了記者姜春燕對話中航工業(yè)貴飛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飛的文章,在分析貴飛的機遇時,王文飛提及:搶抓山鷹飛機批量訂貨的機遇,確保按期高質(zhì)量交付用戶,充分占領市場份額;搶抓山鷹改進型號的發(fā)展機遇,完善性能,盡快實現(xiàn)上艦。
去年8月9日,央視7套《超越自我 叱咤海天》的節(jié)目中,首次出現(xiàn)了一款白紅相間涂裝的輕型教練機,很快讓眼尖的軍迷航空迷捕捉到,并稱之為“海山鷹”。中國航母當前正缺少一款專用的艦載教練機,這必然限制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隊伍的培養(yǎng)步伐。海軍版山鷹的裝備,讓艦載機飛行員訓練時大大提高效費比。一般而言,飛行員在經(jīng)過陸地模擬起降后才能上艦,如果僅僅采用殲-15進行基礎性的訓練,就會造成這款重型艦載戰(zhàn)斗機的快速消耗。但陸地的模擬起降訓練設施畢竟遠不能與海面上的航母甲板相提并論,雖然海軍版的山鷹于2013年首飛,但并沒有安裝著艦尾鉤,因為尾鉤的安裝往往涉及到飛機機體結構的改動,涉及到一些部件的加固強化,這些改動又牽涉到機身重量的控制、飛機重心的改變以及氣動外形變化。至于今后山鷹何時正式登上航母,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