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付出并非孩子所需
陳姬(廈門一中心理教師)
案例中,王女士在女兒三歲時就離異,女兒從小跟著外婆長大,這樣看來,這個孩子的童年與其他普通家庭的孩子是有很大差異的。
首先,孩子不但缺少了成長過程中本該擁有的父愛,就連她感受到的母愛也少得可憐,這種家庭環(huán)境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心理悄悄發(fā)生變化。而外婆對孩子的萬般溺愛,更促使了孩子變得嬌縱,再加上王女士本身脾氣比較差,這些外界因素都會對孩子性格的形成產(chǎn)生極大的不利影響。
我們注意到,在談到女兒時,王女士多次提及自己也為孩子做了很多事,但要知道,這只是王女士自己的主觀感覺,她的女兒是否也認為母親為她做了很多呢?我想并不然,否則女兒也不會這么不領(lǐng)情。
王女士所未意識到的這個問題,其實不只出現(xiàn)在單親家庭,現(xiàn)在很多普通家庭都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父母為了孩子一味地付出,但卻從未思考過他們對孩子的好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此外,王女士的女兒正處于青春期,有些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對成人是相對閉鎖的。當父母以他們所不認可的方式對待他們時,盡管父母自己覺得這是為他們好,孩子也會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對成人的不信任和不滿反過來又會加劇他們內(nèi)心的封閉。這也就能解釋王女士的女兒為什么會對自己的母親越來越冷漠了。
建議
 蹲下身子傾聽孩子心聲
在這個案例中,孩子所出現(xiàn)的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結(jié)果,也是由家庭環(huán)境所導致的,因此,王女士要想改變女兒,就必須先改變自己,反思一下問題是不是出在大人身上,反思自己是不是真正靠近過自己的女兒。
父母對孩子進行管理和教育時,不能強行介入,這樣會導致孩子有所反彈,正確的做法是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民主教育,并給予孩子支持的力量。
父母要主動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有家長蹲下身子,多與孩子溝通、接觸,了解孩子內(nèi)心所需,并換位思考,才能真正從有利于孩子成長成才的角度出發(fā),在為孩子付出更多“他們所需要的愛”的同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讓孩子接受父母的愛,也更加愛父母。
即使孩子目前表現(xiàn)出不愿意溝通的狀態(tài),父母也要及時讓孩子知道,我們會永遠在一旁等待,直到他們有一天愿意開口溝通為止。
還要注意的是,許多父母總以自己太忙為理由來解釋對孩子的疏于管理,要知道,孩子對父母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孩子也要試著敞開心扉和父母做朋友。不管你是與爸爸還是媽媽住在一起,都不要拒絕他們對你的愛。要知道,父母與你之間是一種血緣關(guān)系,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切不斷你與父母的血脈相連。因此,要與父母處好關(guān)系,得到他們的愛,也愛他們。即使父母某一方有過錯,也要學會理解、體諒父母,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有利于我們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