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論點便毫無“逼真性”可言:論點,不要求新穎、獨到,產(chǎn)生“陳見”;不要求全面、辯證,產(chǎn)生“偏見”;不要求具體、深刻,產(chǎn)生“陋見”。
形式上的論點,并非論辨所需要的“真論點”,而是“偽論點”。
一旦“不講理”地“立論”,成了議論思維定勢,便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自以為是,蠻不講理;習(xí)慣成自然,自然成性格:陳腐與乖張并存,淺薄與輕率同在。高考作文,堪稱師生比拼“誰更不講理”的競技場。
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唯一滿分卷《熱愛誕下創(chuàng)造的嬰孩》,這題目便是“論點”:只要熱愛,便有創(chuàng)造。明明熱愛而沒有創(chuàng)造的,不熱愛而有創(chuàng)造的,比比皆是,作者居然視而不見,而且還一舉奪魁。是數(shù)十萬考生中,死活找不到一個辯證立論的,還是評卷教師情有獨鐘的就是這類“最不講理”的?
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題:“……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保T驥才)明明人生壓根兒沒法賽跑,也無須賽跑,舉世皆知“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然而,命題者同樣對此熟視無睹,信手拈來——— 電腦上噼里啪啦幾下,便令數(shù)十萬考生吭哧吭哧地“被賽跑”——— 跑“死”沒商量。
今天的“考場”,便是明天的“職場”。
“我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這句武斷而偏執(zhí)的“驚世妙語”,或許便是“三要素”“不講理”教育滋生出的“碩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