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才能帶來真誠呼應 現(xiàn)實親子關系有待建構
黃碧芬 (廈門外國語學校心理高級教師、《學堂》專家顧問團成員)
這真是個很有趣也很值得深入品味的話題。
微博作為一種很方便與他人鏈接的自我表達空間,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很多成人也喜歡它并將它作為表達自我、關心社會、聯(lián)絡友情、累積資訊、拓展專業(yè)影響和鏈接的可操作平臺,這都顯示了這種社會資源的多元價值。
從海峽導報《學堂》對本主題調查所反饋的信息來看,我有三點觀感:
一是這份調研所反饋的幾方面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需求表達是很合乎現(xiàn)實生活形態(tài)的。很多美好的社會資源因著使用者的心態(tài)和需求的不同,自然會做出不同的效果。這里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主要還是作為當事人自己平衡生活感受的一個工具在使用,當然,心智越成熟的人會越在乎在真誠自我表達的同時,是否能最優(yōu)化地給他人、給社會帶來良好的影響力。
二是孩子們珍惜公共資源的意識普遍不高。也可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硬邦邦的難有自主選擇空間的學習任務要求弄得人很疲倦,當好不容易有了這么個自主發(fā)揮的空間,就怎么輕松怎么來吧!只當它是消極情緒的宣泄筒、生活迷茫的嘆息臺、社會八卦的傳播站……
也許,現(xiàn)實生活中的溝通還有許多擔憂或不便,但自己還是想多了解他人或有所表達,而微博,就給了自己一個這樣的便利。
三是對試圖通過在微博空間與孩子“互粉”而實現(xiàn)名為關心,實想“監(jiān)控”孩子的家長而言,這種愿望不僅難實現(xiàn),還會徒增更多的擔憂與煩惱。因這動機本身就注定會炮制問題。這其實是當事人的親子溝通品質在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就沒有真正建構好,兩代人都還處在不同程度的欲說不解、欲知不得、欲商不理、欲做不能等讓人無奈、糾結、失望的關系狀態(tài)中。沒有信任,沒有欣賞,通常難有真誠的呼應。
還想拓展一點說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兩代人的生活閱歷不同,理解問題的深廣度自然不同,從人生觀、價值觀到處世風格都可能有許多不同,這其實也很正常。用“代溝”這個詞描述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也挺貼切。但不代表其就是貶義的、對抗的或不可超越的。
良好的親子溝通效果更多來自父母對孩子有真誠人性理解的尊重與愛護,也來自對生命成長與發(fā)展無可回避的現(xiàn)實練習過程的擔待、欣賞和有界限的支持。由此,父母在倫理位序上高于孩子,在生活感受上又能與孩子平等交流,這才能給孩子良好的示范與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