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考試范圍,分工合作有序進行,接下來,怎么最大限度地把這些材料里的內容在考試前記住,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最近這段時間里,一些高校天天爆滿的自習室、通宵達旦亮著的臺燈、躲在床上裹著棉被看著遠方嘴里不斷碎碎念的同學,并沒有引來旁人太多的關注,但這些情景在與考試無關的日子里,卻極為少見。
“每次期末考前在拿到‘考試材料’后,我總得花上好幾天的時間沒日沒夜地背,因為只是背材料,而沒有把書上的知識先理解一遍,所以有些時候我連自己背誦的內容是什么意思都不理解,只能死記硬背,這也直接加大了背誦的難度。”廈門某高校人文社科系大三鄧同學說,“不過等到一考完試,我們背的東西都會很自然地通通忘記,材料也是考完就扔?!?
對于這種 “臨時抱佛腳”過程中的痛苦,大三學生小輝(化名)也是深有體會。“要在兩個星期的時間內把一整個學期的知識都背完,確實相當煎熬,但誰叫我們之前不認真呢?所以這幾天我不管什么時候心里都在默默背誦著概念,連上廁所也要強迫自己背上好幾題,我都擔心自己有強迫癥了?!?
刷微博不忘改名“過兒”
“整個學期全荒廢,臨近考試全心碎,一周時間全沒睡,考試之前全在背,走進考場全崩潰,拿到卷子全流淚,背的東西全不考,考的東西全不會?!比涨?,這則調侃的段子在微博上一經發(fā)布,就引來了廈門高校許多學生的轉發(fā)與評論,有人直言,“這就是我的真實寫照??!”
雖說忙碌,忙于復習,幾乎所有的網(wǎng)絡游戲都為考試讓道,但像微博這樣隨時隨地想上就上的社區(qū)平臺卻沒有退出大學生們的生活。要知道,在這樣的“緊急關頭”,他們上微博并不是像平時一樣隨意瀏覽資訊,而是關注各種“考前忌諱”,尋求各種“助過歪招”。
“在這種關鍵時刻,打完電話不能說‘我掛了’,不能吃掛面,不能寄掛號信……反正與‘掛’有關的事情都不能做,這是忌諱?!毙≥x說,雖然他不是很迷信,但是“為了安全考慮,我還是刻意回避”。
此外,在微博上,“在這個考試月里,都不要直呼我的姓名,我已改名為 ‘楊過’,請叫我‘過兒’”。和類似“考試月各種考試,特地為大家送上大佛腳,逢抱必轉,逢轉必過!”的微博更是受到諸多學生的青睞。
復習范圍不等于考試范圍
對于大學里此般獨特的期末考前現(xiàn)象,導報記者采訪了華僑大學社會學博士王嘉順老師。王嘉順認為,在大學里,有些學生臨到期末考前一星期或半個月才開始“沖刺”的情況確實存在,但這不能排除也有學習好的同學是為了期末考取得更好的成績而進行的沖刺復習。
對于學生反映的“老師考前劃考試范圍”的情況,王嘉順提醒,“考試范圍”和“復習范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說,在大學里,學生有時候在一星期之內就要參加好幾場考試,有些老師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才給學生劃了“復習范圍”,而老師所劃的“復習范圍”并非某些學生所理解的“考試范圍”,這樣的“復習范圍”往往比“考試范圍”要大得多。仔細復習的學生會發(fā)現(xiàn),“復習范圍”不管是“劃”還是“沒劃”其實并沒多大差別。因為老師劃的范圍實在很大,基本上已囊括了他教授的所有知識點。
而老師之所以會劃 “復習范圍”也是有原因的。王嘉順說,大學上課用的是統(tǒng)一教材,但很多老師所講的都是自己的板書自己的知識點,許多教材上原有的知識點老師覺得不重要,有些教材上沒有的知識點老師又覺得很重要,所以才會出現(xiàn)劃“復習范圍”的做法。
對于學生“考前等劃范圍”的現(xiàn)象,王嘉順認為,學生上了大學以后,沒有高中老師時時刻刻跟在身后督促,自主時間也很多,所以很多學生一時間會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而在這個時候,這樣的迷惑如果沒有及時得到解答,有些學生就很可能會從大一開始一路效仿,直至大四依然對自己的生活和目標沒有規(guī)劃。
這種心理跟學生的年齡階段有很大關系。王嘉順認為,對于大學生來說,入學教育很重要。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應該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習慣。
此外,目前很多高校對老師考試劃重點的做法明文禁止。王嘉順認為,對極個別給學生劃“考試范圍”的老師,除了硬性規(guī)定外,老師自己也應自覺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