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fù)光榮使命的外交官——
父母的愛,是隱形的翅膀
本報記者 牛瑞飛
在常人眼中,外交官是個令人羨慕的職業(yè):他們知識淵博,談吐不凡,代表國家活躍在世界的舞臺……可是,又有誰知道,作為父母,在職業(yè)光環(huán)的背后,又有多少與孩子天各一方的痛楚和無奈呢?
“第一天見到你,心里感覺很溫暖,因為我們?nèi)叶紙F(tuán)圓了。明天又要分離了,多么傷心的一天,我不想讓你走,我想抱住爸爸的大腿,號啕大哭。”這樣一首略顯稚嫩的小詩,是一個外交官的女兒寫給爸爸的。
“孩子,世上的母愛是相同的,但是,媽媽不能每時每刻在你身邊見證你的成長,因為媽媽是一位外交官……當(dāng)祖國的外交事業(yè)需要媽媽常駐一線的時候,媽媽不能說不,即使有了你,即使你還那么小?!边@樣一封令人落淚的書信,是一個母親寫給女兒的,女兒只有一歲半,可她不得不離開。
這樣的經(jīng)歷,這樣的感受,對外交官來說比比皆是。你被自己的孩子稱呼過“叔叔阿姨”嗎?你的孩子知道“爸爸”是什么意思嗎?一位外交官眼含熱淚地說,出差上飛機(jī)的那一刻,孩子正發(fā)著高燒,但外事任務(wù)在身無法留下,從此,她的孩子生病了再也不找媽媽。
為了工作遠(yuǎn)離祖國,難享天倫之樂,是外交官的家常便飯,而外交官的下一代則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留守兒童”。他們比別的孩子更早地面臨離別,更早地習(xí)慣獨(dú)處?,F(xiàn)在,國家政策允許和鼓勵父母攜子赴外常駐,但是,有的地方戰(zhàn)火紛飛、槍聲不絕,有的地方地處高原、空氣稀薄,有的地方炎熱干旱、疾病肆虐……外交官在五大洲每一面五星紅旗飄揚(yáng)的地方工作生活,而孩子們要留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邊生活三四年甚至更長。
一位外交官的比喻很感人,“外交官對孩子的愛是雙隱形的翅膀,和父母的分別會讓他們心靈更加強(qiáng)大,飛得更高,看得更遠(yuǎn)。”
事實上,留守不是農(nóng)村孩子的“專利”。在城市,因為父母兩地分居或長期出差,因為父母忙碌而造成的“隱性失陪”或“半失陪”,這樣的孩子則無法統(tǒng)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