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女兒,她不準時回家會讓父母擔心,有事情要和我們事先打個招呼,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父母都會認可。女兒嘴里答應得很好,可實際上大多時候并沒有這樣做。
有一次大考完,女兒告訴我說要和幾個同學一起出去放松,我同意了??墒?,自下午出去后,女兒竟然到夜里12點半才回家!而且這期間我們根本沒法聯(lián)系上她。后來得知,女兒原來和幾個同學一起去KTV唱歌……
這一切讓我心力交瘁,欲哭無淚。
我自認為還善于與同事、朋友交往溝通,可是,為什么到了孩子這頭我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跟女兒講道理,她好像也都在聽,但她卻屢屢失信于我們。我告訴她:父母的寬容并不等于放縱,你既然無法自律,那么讓父母來幫助你。
那天,我給女兒留言:“每個人的成長道路都不會是一帆風順,會遇到坎坷。因為愛你,希望你少走彎路,對你多過問、管得嚴一些,如果方式不妥當,希望你能原諒媽媽……”
這些日子,我每天在女兒放學的時間就趕到學校門口,把她接回家,盡管她一副十分不情愿的樣子,但我似乎別無選擇。家是一個港灣,我們恨不能為孩子擋盡一切風雨,可孩子卻不愿靠岸。我們該怎么辦?
點評
缺少真正溝通導致情感疏離
黃碧芬(學堂專家顧問團成員、廈門外國語學校心理室教師)
讀趙女士所講述的“放學后,女兒愛在外流連”的家庭故事,我仿佛看到這樣一幅生動的家庭圖景:
一邊是很用力愛女兒而不能被女兒正向回饋的失落感很強的母親,但她依然義無反顧地去施行一個母親的良苦愛心;一邊是外表安靜、內(nèi)心卻是有幾分好奇也有幾分迷茫的很想探究外部世界的女孩。母親看著女孩,女孩看的是外面的世界,彼此缺少真正的溝通:都處在自顧自的行動中,而繞開對方的期盼和關(guān)心。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母親很容易忐忑不安,最擔心的是孩子會不會交友不善,路上會不會遭遇不安全事故。在這種焦慮情緒的支配下,母親恨不得將孩子的生活規(guī)范為“兩點一線”:從家里到學校,放學就從學校原路回到家里,似乎這路程越短越直越好。
趙女士同樣做了無視女兒反對并不惜成本代價而堅定地將家搬到學校附近住的決定,她想減少的擔憂和麻煩恰恰剝奪了女兒本可自自然然看世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