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當時就是為了孩子
(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張炘煬的父親出生在農(nóng)村,是1978年的大學生。1990年,曾經(jīng)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人大商學院第一屆MBA班,但因為拿不出1.5萬元的學費只能放棄。用他自己的話說,工作以后的經(jīng)歷并不輝煌,做過企業(yè)車間副主任、街道辦事處干部,他認為應試教育是一個現(xiàn)實,只能面對現(xiàn)實,讓孩子盡快實現(xiàn)成功目標。走到今天,張炘煬說他理解他爸,但他也用 “急功近利”來形容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張父: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只能幫幫孩子。把下一代培養(yǎng)好了,讓他翅膀硬一點。
記者:你們倆是為了什么?
張炘煬媽媽:當時就是為了孩子。那時候就想,然后也相互埋怨一些,比如說就是以孩子為中心了,咱們都失去自我了。他爸不這么覺得,他爸覺得這是樂趣。
“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
記者:成就好一些是個什么標準?
張炘煬:北京戶口,買房,找著好工作。
記者:難道你覺得就是說你沒有在北京有個正式的工作、戶口、房子,那就沒有權利去談愛情嗎?
張炘煬:至少我覺得是這樣的。
張炘煬:我博士出來,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yè)有用嗎?博士后畢業(yè)有用嗎?
張父:他就過早地接觸了這個東西。沒有錢生活不下去,再有學問再有本事也沒用。
(于是,張炘煬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給他買房。)
記者:但你知道大家聽起來,覺得你用這個方式是在逼你父母。
張炘煬:應該說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們?yōu)榱怂麄儾辉鴮崿F(xiàn)的一個夢想,來自己逼自己。
記者:難道你始終認為你這16年走過的道路只是你父母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而走的嗎?
張炘煬: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強加的,反正我的夢想也基本上繼承了我父母的夢想。
記者:所以你下意識當中是不是有一種感覺,我不需要為我的生活負責任,是你們要為我負責任。
張炘煬:本來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們。你們應該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