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空間浪費的粗放設計還比較普遍
保障房,面積小怎樣住得好(保障性住房巡禮)
王 煒 王治尹
閱讀提示
國務院近日提出,繼續(xù)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別是公租房建設,特別提出公租房以小戶型為主,單套建筑面積以40平方米為主。加上此前規(guī)定的廉租房50平方米以內,經濟適用房60平方米左右等規(guī)定,在小戶型的保障房里,要讓一個家庭既能住得下、分得開,又要保證一定的舒適度,這對保障房設計提出了挑戰(zhàn)。專家指出,我國保障性住房套型設計普遍還比較粗放。
主題為“以人為本,安居樂業(yè)”的中國首屆保障性住房設計競賽近日落下帷幕,參賽作品涵蓋了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和拆遷安置房等各類保障性住房,其中大部分作品為已建、在建和擬建項目的設計方案。
設計不合理,或是造成面積浪費,或是帶來空間局促——從競賽反映出的問題看,保障房設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應以實用性安全性為本
“保障房保障的是基本居住需求,由于建設資金有限,所以設計的重心應從追求美觀轉為重視實用性、安全性和經濟性,從設計源頭上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住宅產業(yè)化促進中心產業(yè)發(fā)展處處長劉美霞表示。
由于受面積限制較大,怎樣讓一個家庭既能住得進,又能分得開?此次保障性住房設計競賽有多個參賽方案提出了“可變空間”的概念。中國建筑(3.25,-0.02,-0.61%)標準設計研究院報送的“公共租賃住房整體解決方案”,充分考慮了隨入住家庭生命周期變化的套內空間可改造性,以及未來兩個小套型合并為一套的可能性,為高層公租房的長壽化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內蒙古維都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報送的“潛伏”設計方案,預先設計了老齡化社會到來時保障性住房的可改造性。
專家認為,這些“可持續(xù)”設計思路體現(xiàn)了目前保障性住房規(guī)劃設計的戰(zhàn)略性與長遠性。
早在2005年,建設部就提出做好建筑“節(jié)能、節(jié)地、節(jié)水、節(jié)材和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要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副部長齊驥認為,保障性住房建設規(guī)模巨大,應是踐行“四節(jié)一環(huán)保”的主力軍。
專家指出,保障房的“四節(jié)一環(huán)?!敝饕w現(xiàn)在:通過科學合理的小區(qū)規(guī)劃調節(jié)小區(qū)微氣候;利用雨水收集系統(tǒng)和中水系統(tǒng)節(jié)約水源;采用小面寬大進深的套型設計以便節(jié)地;規(guī)劃設計充分結合地形、地勢及采光、通風等自然條件以節(jié)約能源;利用太陽能系統(tǒng)、外墻屋頂保溫系統(tǒng)、生活水泵變頻技術等降低能耗等等。一系列實用性強的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也使節(jié)材成為可能。
警惕將來變建筑垃圾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設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時間緊、任務重,很多開發(fā)單位、設計單位在努力縮短設計周期的同時,卻忽略了一些保障性住房應有的設計考慮。
面對四五十平方米的“蝸居”,如何進行空間布局是首要問題,但當前許多保障性住房設計卻存在空間設計不合理、浪費面積的現(xiàn)象。例如40—50平方米的小套型也設立獨立的起居室與餐廳空間,盲目追求“大客廳”、“大餐廳”,對儲藏空間卻缺乏專門設計和考慮,導致空間局促,生活不便,影響了居住品質。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住宅產業(yè)化促進中心產業(yè)發(fā)展處工程師劉洪娥指出,我國保障性住房套型設計普遍比較粗放,除了空間利用不合理,還表現(xiàn)為空間缺乏靈活性和可改造性,對家具擺放欠缺考慮,缺少對深凹槽的實際采光、通風研究造成套內采光、通風效果差等。這反映出各地對中小套型保障房設計研究的長期缺失,對住戶需求沒有全方位的了解,缺乏人性化、精細化的設計。
專家也指出,“可持續(xù)”是現(xiàn)階段保障房設計面臨的最大問題。保障性住房前期建設投資巨大,但后期維修、維護資金也不容忽視,這將可能是20年后我國存量保障性住房面臨的最重要問題。
隨著居住年限的不斷增加,保障性住房建筑主體及其內部很多裝修材料、部品設備都會老化,這就需要提前考慮未來維修、維護和更替的便利性。同時,我國未來城市化步伐及人口結構的變化、住宅需求的改變則要求住房設計具備較好的可改造性。不具備可改造性的大量高層保障性住房未來將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可能成為建筑垃圾。
方寸之地怎么做好騰挪
“廉租房不能真的‘廉’,保障房不能僅僅‘保’。”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王樹京表示,盡管是保障房,但一定的居住品質仍是不可犧牲的要素。
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不斷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品質,是對我國住宅設計的一次巨大考驗。小面積的套型設計,往往可以通過細節(jié)滿足多功能需求,對于提高居住的舒適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為典型的是儲藏空間的設計。一個小面積儲藏空間的設計,往往能夠置換出更多的面積,例如在廚房或臥室入口處利用無效空間作為儲藏設計,就可以使居住更為便利。
同時,保障房的套型空間也應具備更好的靈活性。一方面,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會導致套內功能空間需求的變化。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保障房面積及品質的要求也會提高。
從當前保障房設計的思路看,套型的變化有“變大”和“變小”兩種思路。
“變大”是指將兩套小房子合并為一套大房子,保障對象便可以從兩口之家直接過渡到三口之家,這就要求設計不能過多采用鋼筋混凝土墻對空間進行分割。
另一種思路則是通過合理設計,實現(xiàn)“變小”。例如將公租房做成90平方米的三居室,同時租給3個單身青年使用。當未來保障性住房供過于求時,可將部分住房改造成商品住宅向社會出售,或是改造成老年公寓、青年公寓等社會功能型住宅,繼續(xù)由政府持有利用。
因此,專家建議建筑整體設計應留出改造空間,便于套型空間的變化與使用功能的轉換。
從國外經驗來看,由政府主導的住房建設,是推動整個國家住宅產業(yè)化技術發(fā)展的大好時機與平臺?!霸诒U闲宰》拷ㄔO中推行住宅產業(yè)化,勢必會提高套型設計的標準化程度,降低建設成本,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良性發(fā)展。”劉美霞說,“集約、高效,節(jié)能減排的同時提高住宅的質量和性能,這些恰恰是住宅產業(yè)化的優(yōu)勢?!?/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