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剛剛卸任的一位國資委領導說,央企虧損時他挨罵,如今央企盈利多了他還挨罵,真是兩頭為難。如果這些賺取暴利的企業(yè)還是上市公司,本該賺了錢和股東一起分利卻一毛不拔,公眾的不滿就會加倍。
剛剛卸任的一位國資委領導說,央企虧損時他挨罵,如今央企盈利多了他還挨罵,真是兩頭為難。的確,央企不好干。干不好不行,盈利太大也難辦。比如中移動,一天凈賺3億多元,盈利能力雄踞全國企業(yè)之首,但是如此驕人的業(yè)績所博得的贊揚寥寥無幾,罵聲卻收獲的最多。那么,央企為啥會陷入虧也挨罵,賺多了也挨罵的怪圈呢?
首先,老百姓不買賬是因為央企的出身。作為國有企業(yè),你的資本金也好、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也好,絕大多數(shù)是過去年代行政劃撥得來,而非源自市場或源自競爭。因此你賺不到錢,大家會覺得占了天時地利還搞不好,一定是沒本事;而一旦像中國移動一樣大把大把地賺錢,大家又會覺得那并非你的本事。因為條件不同、起跑線不同,換了誰也都能如此。
其實,拋開情緒化的東西認真分析,盈利能力強的央企一定有其過人之處。就像一個家庭的幾個孩子,同樣的出身、同樣的條件,未必都能同樣優(yōu)秀。最優(yōu)秀的那個,一定是和個人稟賦以及努力程度成正比的。就拿中國移動、中國石油等盈利好的央企來說,效益好固然有很多客觀因素,但和他們的努力也密不可分。比如上述這些企業(yè),很多員工每天的工作時間都要超過10小時以上,雙休日很少能休滿兩天。但是,公眾由于不了解,因此優(yōu)良業(yè)績背后的努力因素也就很容易被忽略掉。再加上這些企業(yè)普遍福利、待遇較好,因此,他們在輿論上收獲的就只能是怨氣和不滿。
其次,現(xiàn)行的體制還導致央企賺錢似乎和老百姓的直接關系并不大。就拿中國移動來說,雖然一天就賺3億多元,但是如此巨額利潤不僅和我們每個消費者無關,而且,已經(jīng)如此有錢的中國移動還不降低資費,讓大家也得點實惠,我們憑什么要為它的超級盈利能力而高興呢?
如果這些賺取暴利的企業(yè)還是上市公司,本該賺了錢和股東一起分利卻一毛不拔,公眾的不滿就會加倍。而從來也不分紅的“鐵公雞”公司在國內(nèi)還不在少數(shù),因此公眾的不滿可想而知矣!
基于上述兩點,賺取巨額利潤的央企要想改變在老百姓那里的口碑,很有必要認真反省作為央企的定位。作為企業(yè),盈利當然是必須的。但是作為中央國有企業(yè),作為至少理論上是全體公民共同擁有的企業(yè),即便目前還很難一下子讓全民直接共享收益,但至少更要具有社會責任意識,而絕不能唯利是圖。如果找不到盈利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點,就是賺再多的錢也難免挨罵。
遺憾的是,對于央企,目前比較缺乏的恐怕也正是責任意識。比如,在歷次大災大難過后的慈善募捐中,最奪目的不是中移動、中石油,反而是民營企業(yè)的王老吉,記住的是民營企業(yè)家陳光標。
當然,這些央企也許會說,那不是我們的錢,我們不過是幫助東家經(jīng)營和看管財富,因此不能想捐多少捐多少。這話也有道理。但是,體現(xiàn)社會責任,捐款僅僅是一個方面。作為企業(yè),央企除去獲得盈利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項責任就是要起到支柱和棟梁作用,要在國家產(chǎn)業(yè)升級和優(yōu)化結(jié)構(gòu)過程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如果我們每個在行業(yè)內(nèi)都舉足輕重的央企,不僅自己盈利,而且能夠帶動一個產(chǎn)業(yè)健康發(fā)展和升級,讓千千萬萬個企業(yè)和你共同壯大,那恐怕要比你自己賺百億千億更重要。
和捐款比,這恐怕也是體現(xiàn)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