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岳坪抵達武漢的醫(y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
近日,漳浦縣的一名“00后”小伙輾轉(zhuǎn)3000多公里路,跋涉40個小時,從漳州到達武漢,捐獻出自己的造血干細胞的事跡引發(fā)關注。
“有誰認識這位漳浦小伙子,麻煩私發(fā)我!”當?shù)弥@名小伙是漳浦人時,漳浦縣委文明辦道德模范工作群、新聞媒體單位以及民間的青年志愿者組織紛紛在各個工作群和朋友圈里開啟“搜人”模式。
8月12日,筆者找到這名漳浦小伙,并在他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長橋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采訪了他。這名小伙名叫陳岳坪,長橋鎮(zhèn)春光村人,是湖北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大二學生。樸實、生澀稚嫩中帶著靦腆,是陳岳坪給筆者的第一印象。
談起為何會去捐獻造血干細胞,陳岳坪說緣于學校一次無償獻血。2023年3月,陳岳坪參加學校組織的一次無償獻血活動,血站的工作人員向他普及了捐獻造血干細胞的一些常識。當?shù)弥煅杉毎浦彩中g(shù)可用于治療白血病等多種惡性疾病時,陳岳坪當場毫不猶豫地采了兩瓶的血液樣本,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
“會害怕嗎?會不會擔心捐獻造血干細胞會對身體有傷害嗎?”“會害怕!”雖然血站工作人員一再強調(diào)捐獻造血干細胞不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但對于第一次捐獻的陳岳坪來說多少還是有點顧慮。但是一想到自己的捐獻可能會拯救一條鮮活的生命,陳岳坪瞬間覺得這種擔心和顧慮顯得微不足道。
也許是“心誠則靈”吧!今年2月,陳岳坪就接到湖北省咸寧市紅十字會的電話通知,告知他與一名白血病患者的HLA(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相合。從去年3月份登記到今年2月份,僅一年的時間就找到配型血液,陳岳坪內(nèi)心激動不已,立刻表示愿意捐獻。

筆者在漳浦采訪陳岳坪
陳岳坪的捐獻之路也充滿曲折。因捐獻時間定于7月底,正處于暑假期間,陳岳坪已回到漳浦老家。本來計劃從漳浦老家搭乘高鐵到武漢的陳岳坪,受到了臺風“格美”的嚴重影響——所有從漳州到武漢的公共交通都停運了。因進行造血干細胞需要進行高分辨確認、體檢、打動員劑等繁瑣流程,時間緊迫。血液專家告訴他,一般情況下,動員劑要連打5天。如果他晚到1天,動員劑就少打1天,動員出來的造血干細胞就會少一些,患者的恢復效果就會差一點。
為了保證造血干細胞的質(zhì)量,面對這一突發(fā)情況,陳岳坪沒有遲疑。“這關系到一個人的生命,我不能‘爽約’!”在生命面前,陳岳坪絲毫不敢含糊。他一邊規(guī)劃交通路線,一邊聯(lián)系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最終,他決定于7月26日下午從漳州坐高鐵到廈門高崎機場,坐飛機飛往北京,再轉(zhuǎn)飛武漢。全程3000多公里,歷經(jīng)40多小時的跋涉,對于雖是體育專業(yè)但身體還是有點瘦小的陳岳坪來說,多少還是有點折騰。
克服種種困難,陳岳坪終于于7月28日凌晨4時許抵達了武漢的醫(yī)院病房。醫(yī)護人員得知他輾轉(zhuǎn)了40多小時過來的,紛紛被他的大愛精神所感動。在短暫休息幾小時后,醫(yī)護人員就給陳岳坪注射了第一針動員劑。在連續(xù)打了5天動員劑后,8月1日上午6時,陳岳坪準時來到武漢市中心醫(y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為捐獻造血干細胞做最后的準備。

當天上午9時,陳岳坪躺在造血干細胞采集室的床上,兩只手臂插著兩根針頭。他的血液從右臂靜脈流出,經(jīng)過造血干細胞分離機器的分離提取后,造血干細胞混懸液被收集起來,而剩余的血液又經(jīng)由左臂靜脈輸回體內(nèi)。就這樣,從當天上午9點到下午1點,整整4個小時的時間,陳岳坪捐出了230毫升的造血干細胞混懸液。
“雖然我們素未謀面,但在我生病的緊要關頭,是你的勇氣和力量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是你的堅持和奉獻給我和家人帶來了新的希望;是你的無私與善良讓我們感到溫暖。”因相關部門有規(guī)定,捐獻者和被捐獻者不能見面,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shù)的白血病患者小劉(化名)用溫暖的文字在書信里對陳岳坪表達了深情的感謝。
“我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偉大。”如今,已回到漳浦的陳岳坪生活似乎已回歸平靜。得知自己的兒子做了造血干細胞捐獻后,樸實的父母每天都會煮一些營養(yǎng)飯菜讓兒子補充營養(yǎng)。而陳岳坪除了每天堅持鍛煉,空余時間還到自己親戚家飯店兼職,希望可以減輕父母的一些負擔。“對于我來說,除了做個有愛有情懷的人,我更想做個自立自強,掌握自己命運的人。”陳岳坪表示。(東南網(wǎng) 通訊員 林惠卿 盧小林 林妙君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