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9月28日訊 據(jù)漳州新聞網(wǎng)報道 9月25日,電影《奪冠》正式上映。
影片中,以女排在漳州訓練基地的回憶視角,串聯(lián)起1980年代女排的拼搏訓練和奪冠之路,濃縮了女排成長歷程的折與遠。
電影一開始,鏡頭切入老女排的訓練場館,這個位于福建漳州的訓練基地,是中國女排在全國的三個主要訓練基地之一,這里也被稱為女排的“娘家”。
高高的木凳、隨地滾落的排球、血色的繃帶……所呈現(xiàn)的場館,是1976年中國女排重組之后翻新的,雖然已經(jīng)有了真正的地板,但比“竹棚”訓練館也好不到哪兒去。
在粗糙的木地板上,隊員雙膝纏著染紅的繃帶,奮力向前方撲倒救球,重重地摔在地上,再爬起來,去接迎面砸過來的排球,姑娘們牙關(guān)咬得“咯吱咯吱”響,腮幫子一陣鼓一陣凹,哪怕渾身被沙土、木刺扎得鮮血淋漓,也沒喊要放棄。
記者了解到,電影是在順義一個工廠車間拍攝的,真實還原了當時的漳州訓練場,包括傳達室、門廊、更衣室等。而攝影棚里訓練場的地板,則是從漳州訓練場直接搬運過來的。所以,電影中所呈現(xiàn)的地板,正是當年女排姑娘用汗水洗刷過的。
觀影過程中,不少觀眾被女排精神感動得落淚。觀眾羅先生說:“女排精神首次用電影的方式來表現(xiàn),作為女排娘家人倍感親切??赐赀@部電影,我仿佛重溫了女排拼搏歷程。”
1980年-1985年,在漳州體訓基地工作的陳小寧在首映日就前來觀影。她感慨地說:“有一種難以磨滅的東西叫做集體回憶。”她說,“當年我們什么也沒有。電影中許多場景都原汁原味還原了女排在漳州的訓練環(huán)境。”
作為一名90后,在市民林凡印象中,關(guān)于女排的故事,只停留在電視上、街坊的熱議中。“當時年紀小,并不了解女排精神的深意,而今觀看了電影,更能體會女排精神,以及對一代人的影響。”他說。
如今,這個記錄了女排“養(yǎng)成記”的排球館仍然蟄伏在城中一隅。
記者走訪看到,場館粉飾一新,周圍繁木亭亭,主體仍然保留了初初模樣。記者了解到,目前,漳州體訓基地南區(qū)原有4個場館,其中三號館拆除,四號館不對外開放。目前,1、2號館作為羽毛球場對市民開放。而在女排隊員來集訓的時候則重新布置,成為排球訓練場。
而在漳州女排訓練基地的博物館里,依然可以看到當初老女排訓練時用過的舊球衣和護膝,上面還有血印和泥土……
☉記者 林祎凡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