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7月7日訊 據(jù)閩南日報報道 金蟬花被稱作閩南的“冬蟲夏草”。每年芒種至大暑前后,是金蟬花花開時節(jié)。7月5日,清晨六點多,龍海市程溪鎮(zhèn)葉侖村村民馬朝鴻就帶上干糧和裝備,騎著摩托車去自家毛竹林采挖金蟬花,六旬嬸嬸蹭車一同前往。
他們行駛了15公里的蜿蜒山路,到達海拔600多米的竹林時,林下已停有多輛摩托車了。“都是同村或周邊村村民騎來挖金蟬花的,他們有的凌晨四五點就來了。”馬朝鴻說。
鎖上摩托車,背上水壺、柴刀及裝金蟬花的容器等裝備后,馬朝鴻第一件事就是點燃蚊香放進鐵制蚊香盒,然后別在腰間。山里蚊子特別多,也特別兇,這種鐵制蚊香盒成了村民進山的必備神器。
“這里有一只,很健壯!”剛進入竹林,馬朝鴻就發(fā)現(xiàn)了一只金蟬花。這只從落葉間冒出來的金蟬花,長有六七個長約3厘米的類似金針菇的“花束”(其實就是菇),在陽光的照射下,“花”柄金燦燦的,襯以白色“花朵”,漂亮至極。這大抵就是為什么人們叫它金蟬花的緣由吧。
馬朝鴻挖開布滿竹根的土壤,一只完整的金蟬花展現(xiàn)在眼前:地里面的是一只體長三四厘米、渾身包裹著孢子粉的蟬蛹,地面上的部分是從蟬蛹頂部長出的“花”。馬朝鴻介紹,金蟬花有公母之分,這種頭頂開“花”的,是母的,公的不會開“花”,它長出地面的部分是條狀的,有的是單條,有的像鹿角。金蟬花從芒種時節(jié)開始出土,大暑節(jié)氣基本結(jié)束。越是后期,金蟬花的蟲體越不飽滿,有的甚至和“花”一起空癟干枯。因為有的蟬蛹埋得很深,金蟬花“花”莖最長有八九厘米。
馬朝鴻和嬸嬸自進入竹林后就分頭行動了。約莫一個小時后,馬朝鴻看不見嬸嬸的蹤影,遂朝山谷喊了幾聲短促的“嗚”,旋即,嬸嬸也“嗚”了過來,聽到回應(yīng),馬朝鴻繼續(xù)埋頭找“花”。直到中午,山間“嗚”聲響了好幾回。殊不知,這“嗚”聲是上山人的一種獨特交流方式,在大山里,一般是不大聲直呼姓名的,而是用短促洪亮的“嗚”聲確認彼此的存在和安全。在山中,只要有人“嗚”,所有聽到的人都會給予回應(yīng)。“在深山里,只要聽到‘嗚’聲,心里便會踏實很多。”馬朝鴻說。當?shù)卮迕襁€有一個習(xí)俗,第一次進山采挖金蟬花時,要帶上貢品在山里祭拜土地神,祈愿人在山中平平安安,這習(xí)俗體現(xiàn)的是淳樸村民對自然的敬畏。
中午時分,馬朝鴻和嬸嬸通過“嗚”聲聚到一起。他們掏出各自的干糧,就著開水草草吃了起來,這算是午餐了。午餐后,兩人休息片刻又分頭行動了……當天,馬朝鴻手氣不太好,直到傍晚回家時,才挖了40多只金蟬花。而在前兩天,他每天都挖到百來只,最多一天挖了170多只。
當?shù)孛窳重S富,葉侖村大多數(shù)村民保留捕“蟬龜”、挖金蟬花的習(xí)慣,有些家庭是舉家出動,個別七八十歲的老人也進山挖金蟬花,有人最多一天挖了兩三百只,收入可觀。馬朝鴻因為誠實守信,積累了一批老客戶,每年,他自采的金蟬花都被預(yù)訂一空。
(來源:閩南日報 陳建和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