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漳浦七旬退休干部林志民癡迷發(fā)明,“搗鼓”出14項實用型國家專利——
“異想天開”成就發(fā)明夢想
林志民展示專利證書
臺海網(wǎng)5月26日訊 據(jù)閩南日報報道 隨著夏季到來,空調的使用進入高峰期。對于空調已經(jīng)使用了兩三年,內外機連接管線出現(xiàn)變質破裂甚至脫落的用戶來說,如何更換管線顯得有些頭疼。近日,漳浦縣七旬退休干部林志民發(fā)明一種“家用空調內外機連接管線保護外套”,并拿到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不少用戶這一煩惱。
林志民退休前是漳浦縣廣播電視臺的工程師,平時主要跟攝像、電視轉播、微波、光纖等廣播電視傳輸技術打交道,是出色的技術能手,同事們親切地稱呼他“志民師傅”。工作之余,林志民總喜歡搗鼓東西,家里大到家用電器、小到孩子的玩具,有什么問題他都親自搞定,從不請維修師傅。1978年,林志民設計的地下電纜故障探測器曾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作品三等獎,至今仍在應用。而此次的“家用空調內外機連接管線保護外套”國家專利的獲得,并不是林志民的第一次“試水”,早在1998年,經(jīng)他改良升級的電焊面罩,是他拿到的第一個國家專利。
退休之后,林志民有更多的時間專注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迄今為止,他拿了14個實用型國家專利,內容涉及電焊、有線電視、用電安全、汽車安全、空調、廚房用具、樂隊指揮等方面。
鍥而不舍,求是創(chuàng)新一直是林志民堅守的初心。“空調內外機連接管線的保護都是采用塑料扁帶進行包扎,這種包扎帶本身并不具備抗老化的特性。”說起自己的發(fā)明初衷,林志民告訴筆者,現(xiàn)有絕大多數(shù)家用空調的內外機連接管線,往往在空調安裝二至三年后就發(fā)生變質破裂,最后脫落,導致降溫效果變差、能耗增大。如果要對已變質脫落的管線進行更換維修,又費人力物力,且施工時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用戶只能放棄維修??吹接脩羧绱藷o奈,林志民一直思考著,什么材質不易變質破裂,能代替原先的包托帶呢?
因此,林志民經(jīng)常出入漳浦大小空調銷售商和維修點,跟空調銷售商和維修師傅交流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經(jīng)過日常觀察和多次考察驗證,他想到一種抗老化的塑料軟管,用以對空調機的內外機連接管的室外部分進行套入保護,其特征是抗老化塑料軟管的直徑和長度與空調機的內外機連接管線相匹配。
為了驗證這個方法的可行性,林志民先在自家的空調上做起實驗。他找來一種抗氧化的塑料軟管對自家空調的外線進行套裝。經(jīng)過幾年的觀察,這種抗氧化的塑料軟管確實不易變質破裂,避免了能源的消耗和浪費。這個裝置看似簡單,卻很節(jié)能,林志民算了一筆賬,采用抗氧化塑料軟管以后,平均每臺空調每天可比以前節(jié)省15%的用電,整個夏天就能節(jié)省不少的費用。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chǎn)權和進一步推廣這項技術,他就這項技術申請專利,并于近日獲得了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頒發(fā)的專利證書。同時,他積極呼吁空調廠家在空調設計時能采用這項技術。
“我現(xiàn)在只想把這些技術推廣出去,并產(chǎn)生效益,讓更多的人獲得更大的便利。”林志民“玩發(fā)明”,更多的是享受自己動手、改善生活的樂趣。他認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以一直鼓勵青少年要有“異想天開”的精神,平時要多動手、多動腦,多創(chuàng)新,營造濃厚的科技強國的氛圍。
☉林惠卿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