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田鎮(zhèn)風景(周先麗攝)
臺海網(wǎng)5月29日訊 據(jù)漳州人民廣播電臺報道 斜陽打在位于云霄縣火田鎮(zhèn)西林村的張氏家廟,墻上的青苔覆上了薄薄一層光暈,如水墨般暈染著深深淺淺的印記。屋頂?shù)那嗤?,除了一絲斑駁,似乎了無過往的痕跡,而清正廉明的張佐治卻是真真切切地在這里留下了超然傳奇的一生。于古今的交錯中,我們聽見了來自明朝萬歷年間的歷史回響,呈現(xiàn)在你眼前的是張佐治清晰而又真切一生。
 
 
▲火田鎮(zhèn)風景(李金文攝)
聽
初入官場廉政愛民受擁戴
張佐治可謂文武雙全,年少時就開始學習《中庸》與《經(jīng)史》,后來又學習武藝和武略,諸子百家、文武韜略了然于胸。于明朝萬歷元年(1573)中舉人,次年聯(lián)登進士。
 
 
▲火田鎮(zhèn)葛布山云海(黃穎攝)
登進士以后,張佐治經(jīng)舉薦擔任高淳縣令。初入官場的他持官廉明、政務(wù)清簡,只用了短短4個月時間,就將江蘇高淳治理得太平安定。很快他調(diào)任浙江長興縣令,期間他為了處理政務(wù),連吃飯都是每天傳餐到中堂,日日工作到三更。萬歷四年,張佐治在禮部會試時,被選任為廣東高明的縣令。他體恤民情,平均賦役,盡誅劇寇,切實減輕農(nóng)民不合理的田賦。同時,他注重人才培養(yǎng),捐資創(chuàng)建文昌塔,成就了“高明文風甲端郡”美稱。離任時一貧如洗,民眾為這位心系百姓、清正廉明的父母官立下“去思碑”。
萬歷十五年,張佐治奉調(diào)湖南省邵陽寶慶府同知,因母親喪事而歸鄉(xiāng)。守喪期滿入京后,再經(jīng)舉薦,補署浙江紹興同知,兼署上虞、諸暨兩縣。萬歷十九年,張佐治憑借著卓越政績和清廉德行,被納入天下清廉循吏16人之列,參加了御賜的清廉宴,并被越級提升為金華(古婺州)知府。這種考核三年一次,像張佐治這樣能榜上有名并被越級提升的,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版福爾摩斯智斷奇案
張佐治不僅治縣有方,還是斷案界高手,堪稱明代版福爾摩斯。話說張佐治在金華縣任職時,一日在路上看見許多青蛙在道路旁仰頭鳴叫。他迅速捕捉到了一絲絲不尋常,便下轎步行觀察。青蛙見他下了轎,在他面前蹦蹦跳跳地往前走,似乎是在為他引路。
 
 
▲火田鎮(zhèn)菜埔村(張佐治原居菜埔村,后搬遷至西林村)
張佐治一路跟隨著青蛙到了田邊,發(fā)現(xiàn)兩具尸體,還救下了一息尚存的商人。商人告訴張佐治,自己在路上看見兩個人用竹筐挑著青蛙要去市場賣,他心懷憐憫買下了青蛙準備放生。賣蛙人聲稱前面深水潭放生,青蛙不會再被捉去。商人信以為真,跟隨前往,不料被賣蛙人持斧傷害,身上帶著很多銀兩的兩個仆人也被殺害。張佐治回到縣里,立即派人逮捕兩個賣蛙人。不久,人贓并獲,一件由青蛙引發(fā)的血案就此告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