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溪村日接待游客超過1000人。
造船過河不如借船過河
山上山下有項目,山腰也不例外。“造船過河,不如借船過河。”這是澄溪村村民曾凡煌一年來的最深感受。作為大芹山郎農(nóng)莊的主人,曾凡煌的農(nóng)莊就位于大芹山的半山腰,是登山愛好者的必經(jīng)之地。
記者來到農(nóng)莊,腳步剛邁進院門,望見的是滿眼的竹器,聞到的是一院的茶香。一桌客人正用餐,大柴鍋菜飯、豬蹄湯、山野菜、小河蝦,滿滿當當,熱氣騰騰。
“我去年從廈門回來后,就琢磨著搭一個農(nóng)家小院,服務登山愛好者。”為節(jié)約成本,曾凡煌從后山找來竹子劈成篾片,裝修小竹屋。人們可以來到竹屋,喝茶、吃飯、睡覺,體味“天工造物”。
“明明是白芽奇蘭,竟然夾著鐵觀音的香氣,這味道真是獨特。”一位游客下樓參觀制茶車間時,連連發(fā)出贊嘆。憑著勤勞和真誠,曾凡煌的農(nóng)家院子名聲在外,生意越做越大。“光賣茶這一項,一年的收入就在30萬元以上,還帶動解決了十多位村民的就業(yè)。”曾凡煌說。
其他村民坐不住了。“大芹山山路長,中間還有不少項目能做,游客可以停下來吃農(nóng)家菜、買茶葉、買蜜柚。”一些村民立刻行動起來,他們成立了合作社,把村里品質(zhì)較高的蜜柚、土雞蛋等資源借來,打包成鄉(xiāng)土氣十足的禮包盒,放在顯眼易于游客購買的地方,屢屢脫銷。
不僅如此,澄溪村還有另一塊招牌——閩南師范大學導游訓練基地。如今,大學生往村里一撥撥領(lǐng)客人、搞營銷。他們與村民互動起來,組織村民學習禮儀、規(guī)范服務。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伴隨外國友人的到來,到澄溪村的戶外驢友日漸增多,他們還創(chuàng)建了大芹山登山活動基地,成為一個交流互動、休閑養(yǎng)身、旅游消費的集散地。
“我們以此為切入點,承接了不少活動。前不久,外地的一場副刊研究會就在這里舉行。文人墨客在村里住了一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提了很多實用的建議。”何文告訴記者,對于勤勞樸素的村民,只需因勢利導,巧創(chuàng)意借資源,就一定能復活鄉(xiāng)村人氣和經(jīng)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