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秀卿展示1959年獲東山縣“幼兒工作紅旗手”的獎狀
臺海網(wǎng)10月15日訊 據(jù)閩南日報報道 今年10月15日是谷文昌誕辰103周年紀念日。10月14日,在東山縣前樓鎮(zhèn)岱南村,84歲的沈秀卿老人引著筆者參觀55年前谷文昌在她家住近一個月的老房子后,拿出她珍藏的30多張(本)省、縣、公社頒發(fā)的“幼教先進工作者”“幼兒工作紅旗手”等獎狀和證書,滿懷深情地說:“谷書記的言行,激勵我當好農(nóng)村幼師!”
1955年9月,岱南大隊的頂岱南、下岱南、后邊、洪厝4個自然村先后辦起3個幼兒園。相當于小學文化程度的沈秀卿等5名青年婦女被選為幼師,沈秀卿兼任總園長。
1958年10月的一天下午,沈秀卿正在下岱南村幼兒園給孩子們講故事,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走進來。他詳細詢問了幼兒園入學情況和存在難題,對身邊的縣、公社、大隊干部說,各級領導要關心重視幼教事業(yè);要宣傳提高群眾意識,不能因孩子入幼兒園接送一時麻煩而影響下一代學習成長。谷書記語重心長地對沈秀卿等幼師說:“社員們將孩子送到幼兒園不容易,你們要像對待自己親生兒女一樣關心。”谷書記指著旁邊一個開水桶和小水杯,生動形象地說,“你們要提高自身素質,假如老師要給孩子‘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場的人無不深受教育和鼓舞。
“決不能讓孩子餓肚子!”沈秀卿回憶,那是60年代初全國三年困難時期,出現(xiàn)糧食短缺和饑荒。1961年5月的一天上午,谷書記走進頂岱南幼兒園,看到孩子們面黃肌瘦,圍著老師喊餓,谷書記心疼地皺起眉頭,對身邊的干部說,“無論如何,決不能讓正在長身體的孩子挨餓!”于是,經(jīng)研究決定,每月兩次由大隊集體采購,給3家幼兒園各送上50公斤番薯米或番薯干,炒熟后作為孩子們的點心。1963年,東山島出現(xiàn)歷史上罕見的旱災,旱情牽動著谷書記的心弦。當年6月,他帶著工作隊到旱情最嚴重的岱南大隊蹲點,住在沈秀卿家一間老祖屋里辦公和生活,指導群眾打水井,抗旱奪豐收。在蹲點近一個月期間,谷書記和妻子史英萍3次到三個幼兒園慰問看望孩子和老師,每次都送去一些番薯米、番薯干。
沈秀卿說,為了使自己有“一桶水”,她克服一切困難,帶領全體幼師堅持每天晚上到岱南民校“充電”兩三個小時,并請來岱南小學和西埔中學老師輔導文化知識。她們還多次輪流被送到縣、龍溪地區(qū)(漳州)、福州參加幼師培訓。為了解決村里7家“單腳手”戶孩子入學難問題,她每天上課前1個小時就出門,逐戶將這些孩子帶到幼兒園,下課后又送回家,每天早出晩歸,延長工作時間2個多小時。當時,農(nóng)村幼師參照大隊工作人員水平,每月由大隊開單300個工分到幼師所屬生產(chǎn)隊參加分糧食。雖然待遇較低,但她毫不計較,全心全意辦好幼兒園。
沈秀卿始終將谷書記的教導化為工作的動力。在擔任岱南大隊幼師25年期間,雖然后5年被選為大隊分管幼教工作的婦代會主任和黨支委,但她仍然以幼兒園為重,致力教好書和改善幼兒園辦學環(huán)境條件,完善各種配套設施,使幼兒園越辦越出彩。正是沈秀卿等人的辛勤耕耘,使幼兒園班級從1955年的3個班擴大到1980年的12個班,一年入園兒童由100余人增至350多人;幼師隊伍從沈秀卿的第一代發(fā)展到第七代,增至30多人,經(jīng)幼兒園培育的兒童達2000多人。
有人說,沈秀卿沒有轉為公辦幼師“吃皇糧”,一生當農(nóng)民很吃虧,她卻一笑了之。沈秀卿的出色表現(xiàn)多次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肯定,1957年7月光榮加入共產(chǎn)黨,30多次被評為公社、縣幼教先進工作者、優(yōu)秀幼師、幼兒工作紅旗手、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每年清明節(jié),沈秀卿堅持到谷文昌陵園祭拜。“我永遠記住谷書記的教導,懷念谷書記的功德,弘揚他的好家風。”沈秀卿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