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心檔案
姓名:詹巧芬
畢業(yè)學校:華安一中
高考分數(shù):458分(理科)
報考院校:臨床醫(yī)學方向
預計學費:3600元/年
相比紅軍長征時的艱難,我爸媽給我創(chuàng)造的生活條件已經(jīng)很好了。今后我想做個醫(yī)生治病救人,為國家做貢獻。
臺海網(wǎng)7月1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張雄敏 文/圖)一家四口,父親聾啞、母親雙腿殘疾,還有一位91歲高齡的退伍老兵爺爺,家庭收入約1000元/月。在這樣一個貧困的家庭里,一個從小放羊的小女孩長大了,即將成為一個大學生。“我爺爺是1957年退伍的老步兵,小時候,爺爺常講毛主席語錄和紅軍長征的故事給我聽。小時候,我曾夢想著有一天能上陣殺敵。后來,我又下決心要考進醫(yī)院院校,義診救人……”18歲的詹巧芬,向導報記者娓娓道出她的人生夢想。
父母雙殘,爺爺91歲高齡
她從小幫爸爸上山放羊
在漳州市華安縣華豐鎮(zhèn)草坂村一個破舊的小巷子盡頭,導報記者來到了詹巧芬的家中。站在門外,能明顯地看到,詹巧芬家中的房子年久失修,屋里屋外的墻上,裂開了一條又一條的縫隙……這就是她和爸媽、爺爺住了近20年的家。
詹巧芬的父親是位聾啞人,母親自幼得了小兒麻痹癥,雙腿殘疾,日常要靠著拐杖才可勉強行走,同時,家中還有一位91歲高齡的爺爺。
父母雖然是殘疾人,但還是盡力工作養(yǎng)活一家人。父親在山里養(yǎng)羊,母親在附近工廠做手工活。從小時候開始,詹巧芬就幫著爸爸到山里放羊。“咩……小羊乖,往這邊走,咱去吃草嘍……”導報記者的視線中,詹巧芬快步走進羊群,舉起右手,時而輕輕地拍打小羊的屁股,時而站在羊群的尾端,用右手在空中揮動,幫羊群引路。
“千萬不能挑這種帶刺的樹枝,那會傷著小羊的!”詹巧芬告訴導報記者,平常,她放羊時,都是隨手在來山上的路上撿一根小樹枝,用它來趕羊群,帶它們回家或去吃草,不然用手趕羊,很不方便。
詹巧芬說,有時,她和爸爸一起去放羊,爸爸會拿著木棍跟鐵盆,走在羊群前面敲著鐵盆給羊群帶路,而她會跟在羊群后面拍它們的屁股,免得它們走散了,“可好玩了!”
靠著父親養(yǎng)羊和母親做手工活,家庭每月收入大約1000元,政府和親朋好友也不定時地出資幫助他們,使這個家庭勉強能維持生計,孩子能夠上學。
“我爺爺是一位1957年在廈門退伍的老兵,小時候,爺爺常講毛主席語錄和紅軍長征的故事給我聽,相比那時紅軍長征的艱難,我爸媽給我創(chuàng)造的生活條件已經(jīng)很好了,他們從沒讓我餓著過!”詹巧芬拉著爺爺?shù)氖?,用崇拜的眼神看著爺爺說。
如果遇到不開心的時候,她會選擇跑到山上跟羊玩,或者到操場跑步舒緩情緒。
從小向往軍旅生活
夢想有一天報效祖國
詹巧芬很自豪地向導報記者說起自己的夢想。她說,從小就聽爺爺講紅軍的故事,她也很向往軍旅生活,夢想著有一天,自己能上戰(zhàn)場殺敵,為國捐軀也在所不惜。
因為特殊的家庭情況,再加上父母常年飽受著病痛的折磨,上了初中,詹巧芬把自己的夢想做了一些小小的調(diào)整,她勵志好好讀書,希望將來考上醫(yī)學院校,做一個醫(yī)生治病救人,同時也能幫家人緩解病痛。詹巧芬還說,她如果真能當上醫(yī)生,想去做援助災區(qū)或山區(qū)的醫(yī)生,免費幫貧苦群眾治病,這也是一種報效國家的方式吧。
懷揣著做醫(yī)生的夢想,這次高考填報志愿,詹巧芬想報的都是醫(yī)學類院校的醫(yī)學專業(yè)。如果沒能被醫(yī)學院校錄取怎么辦?她也做了準備,在課外自學臨床醫(yī)學知識,這不,她在親友的幫助下,已經(jīng)買了一套醫(yī)學入門書籍在家里“啃”起來。
天馬行空的學習技巧
她把知識點畫成圖畫
在交談中,詹巧芬介紹,她特別喜歡理科,尤其是生物和化學,這也是她選擇學醫(yī)的另一個原因。她說,高三時,理綜的選擇題,她常常得滿分。
詹巧芬說,因為家庭的緣故,她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并不多,很多時間都要幫爸爸上山放羊,或者幫媽媽做手工活。為了能省出更多時間幫家人,她琢磨出一套自己研發(fā)的學習技巧,那就是將課本上的知識點和圖畫結合起來,有時遇到重要的知識點,她還會拿出紙和筆,將知識點聯(lián)想成一幅幅有趣的圖畫,并將它們畫出來。
其間,詹巧芬還現(xiàn)場展示了如何將理綜知識點與圖畫結合的方式,當場,她拿出紙和筆,一筆一劃地畫著“分子擴散示意圖。”邊作畫,口中邊念著每一幅畫面所代表的涵義。
詹巧芬認為,畫面記憶遠比文字的記憶印象深刻,遇到考試時的知識點,你再聯(lián)想下當時作畫的場景,記憶也深刻許多。就這樣,詹巧芬的家中掛著許多她所畫的理綜知識點漫畫圖,這也為簡陋的家中,增添了不少文化氣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