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7月2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漳州的城市建設該往何處去?經過不斷探索,漳州終于找到了答案:湖在城中,城在湖中。本身就具備江南水鄉(xiāng)氣質的漳州,在建設“五湖四海”的過程中,不斷地為濕地“整容”,為濕地讓道。
通過黑臭水體整治,南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灣像大珠小珠落玉盤,呈現(xiàn)出水靈靈的天然美。南湖是漳州城區(qū)眾多湖泊濕地的一處典型代表。大大小小的濕地、池塘圍著南湖,像是眾星拱月,更像一串串珍珠,把濕地的七彩調和色表現(xiàn)得更美。
這是漳州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邁出的實質性的一大步。毫無疑問,這兩年,漳州的城市濕地進入成長“加速度”。而這,要歸功于市委市政府的兩把“刷子”:在頂層
設計方面不急功近利,而是高瞻遠矚,著眼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遠景藍圖。在項目建設方面,以人為本融合推進,一步步讓規(guī)劃變成現(xiàn)實。
濕地日漸增多,“湖”開始成為漳州獨特的城市標志。各種植物在這里自由生長,形成良好的植物生長鏈。人們或是登橋遠眺,或是坐上發(fā)呆椅,呼吸一口帶著花香的空氣。
濕地,不僅讓漳州更有靈氣,而且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親水愛水正融入漳州市民的行為和觀念中。人們利用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欣賞大自然,更用百倍的努力去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回饋大自然。而通過立法保護城市生態(tài),漳州更是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生態(tài)之路。


 
          









